风引汤
【方歌】
四两大黄二牡甘,龙姜四两桂枝三,
寒滑赤石紫膏六,瘫痫诸风个里探。
【方源】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能治者,此汤主之。”
【组成】 大黄、干姜、龙骨各56克,桂枝42克,甘草、牡蛎各28克,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84克。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6~9克,用井花水300毫升,煮三沸,温服100毫升。
【功用】 清肝益阴,潜阳息风。
【主治】 主治癫痫、风瘫。突然仆卧倒地,筋脉拘急,两目上视,喉中痰鸣,神志不清,舌红苔黄腻,脉滑者。
【方义方解】 本方所治癫痫、中风和小儿惊风,均由肝经蕴热、热盛动风、兼心神不宁引起。治当寒凉以清热,重镇以息风,并稍佐安神。方中重用石膏、寒水石与滑石之三石,性皆寒凉,以清热泻火,所谓“除热”是也。大黄苦寒下泄,泻火通便,协同三石,以直折风火之势。龙骨、牡蛎、赤石脂、白石脂与紫石英,均质重沉降,与三石合用,共成重镇息风之功;其中,龙骨、牡蛎和紫石英兼能镇心安神;赤、白石脂兼可固涩,以防石药重镇和大黄走泄过甚之弊。桂枝既可祛风解肌,复能平冲降逆,则不论风之层内属外,均可治之;且辛甘而温,再与干姜配伍,可防三石、大黄等药寒凝碍胃。甘草和胃气而调诸药。合而成方,以重镇息风与清热泻火为主,但重镇息风又佐以固涩,可防下泄之弊;清热泻火又佐以辛温,可防寒中之弊。如是,清泄火热,则风阳自息;重镇心肝,则瘫痫可愈。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以头晕目眩或头痛、四肢抽搐或手足麻木、舌偏红、苔薄黄、脉弦或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健忘者,加远志、龙眼肉、石菖蒲以开窍安神;腰膝酸软者,加杜仲、牛膝以补肝肾、强筋骨;肌肤麻木者,加当归、黄芪以益气养血;手足抽搐者,加僵蚕、全蝎以息风止痛。
3.现代运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西医临床中的乙型脑炎及其后遗症、流行性脑膜炎及其后遗症、小儿麻痹及其后遗症、流行性出血热等。
4.注意事项 阴血虚证慎用本方。
【方论精粹】
徐彬《金匮要略论注》:“风邪内并,则火热内生,五脏亢甚,迸归入心,故以桂、甘、龙、牡通阳气、安心肾为君;然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火发必风生,风生必挟木势侮其脾土,故脾气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瘫痪,故用大黄以荡涤风火湿热之邪为臣;随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补之为反佐;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厚土以除其湿,寒水石以助肾水之阴,紫石英以补心神之虚为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