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

【方歌】

大柴胡汤芩大黄,枳芍半夏枣生姜,

少阳阳明合为病,和解攻里效无双。

【方源】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组成】 柴胡、生姜(切)各15克,枳实(炙)、黄芩、芍药、半夏(洗)各9克,大枣(擘)12枚。(一方有大黄6克)

【用法】 上七味,用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功用】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 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满痛,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者。

【方义方解】 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枳实、大黄内泻热结,芍药助柴胡、黄芩清肝胆之热,合枳实、大黄治腹中实痛;半夏和胃降浊以止呕逆,生姜、大枣既助半夏和胃止呕,又能调营卫而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内泻结热之功。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胁痛剧烈者,可加延胡索、川楝子以行气活血止痛;兼黄疸者,可加栀子、茵陈蒿以清热利湿退黄;胆结石者,可加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郁金以化石。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方论精粹】

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法也。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少加大黄,以泻结热。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

柴胡

药材档案

别名:菇草、山菜、茈胡、地薰、柴草。

药材特征:北柴胡: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6~15厘米,直径0.3~0.8厘米。根头膨大,顶端残留3~15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根较细,圆锥形,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细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功能主治: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