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汤
【方歌】
脓如米粥肺烦清,毒溃难支药要轻,
甘草二两桔一两,土金合化得生生。
【方源】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组成】 桔梗3克,甘草6克。
【用法】 以水300毫升,煮取21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功用】 宣肺利咽,清热解毒。
【主治】 风邪热毒客于少阴,上攻咽喉,咽痛喉痹,风热郁肺,致成肺痈,咳嗽,胸满振寒,咽干不渴,时出浊沫,气息腥臭,久则吐脓者。
【方义方解】 邪热侵袭于肺而逆乱于上,则咳嗽,气喘;邪热灼伤脉络,则咳脓血,或如米粥;痰热胶结,灼腐脉络,则吐痰腥臭;肺气逆乱,气机不利,则胸中烦满,或疼痛;浊气壅塞于胸,胸中气机不畅,则气喘不得平卧;热伤津液,则舌干,口渴;舌红或绛,苔黄腻,脉数或滑均为肺痈脓热之征。其治当清宣肺气,排脓解毒。
方中桔梗宣发肺气,消痰祛痰,解毒排脓。甘草清热泻火解毒,利咽喉,缓急止痛。一宣一清,相得益彰。药仅两味,力专效宏。
【运用】
1.辨证要点 临床应用以咳嗽、咳吐脓血、或咽痛、痰稠色黄、胸中烦满、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其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吐脓血者,加苇茎、冬瓜子以清泻肺热;若热毒盛者,加金银花、连翘、鱼腥草以清热解毒;若瘀血者,加桃仁、赤芍以活血散瘀等。
3.现代运用 可用于肺脓疡(肺痈)、肺炎、咽喉炎、扁桃体炎等病症。
4.注意事项 肺寒证,肺阴虚证,肺气虚证,慎用本方。
【方论精粹】
周扬俊《金匮玉函经二注》:“肺痈由热结而成。其浊唾腥臭,因热瘀而致,故咳而胸满,是肺不利也;振寒,阳郁于里也;咽干不渴,阻滞津液也。彼邪热搏聚,固结难散之势,用桔梗开之,以散其毒;甘草解之,以消其毒。庶几可图,无使滋蔓。即至久久吐脓之时,亦仍查用此汤者,一以桔梗可开之,使下行,亦可托之,俾吐出;一以甘草可以长血肉,更可以益金母也。”
桔梗
药材档案
别名:白药、苦梗、梗草、大药、卢茹、苦菜根。
药材特征:本品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下部渐细,有的有分枝,略扭曲,长7~20厘米,直径0.7~2厘米。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不去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具纵扭皱沟,并有横长的皮孔样斑痕及支根痕,上部有横纹。有的顶端有较短的根茎或不明显,其上有数个半月形茎痕。质脆,断面不平坦,形成层环棕色,皮部类白色,有裂隙,木部淡黄白色。气微,味微甜后苦。
性味归经:苦、辛,平。归肺经。
功能主治: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