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方歌】
苓桂枣甘伏水邪,脐下悸占用则确,
或许上冲发奔豚,甘澜水煮效方捷。
【方源】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组成】 茯苓25克,桂枝(去皮)12克,炙甘草6克,大枣15枚。
【用法】 上四味,以甘澜水1升,先煎茯苓减至800毫升,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1日3次。
【功用】 利水益气温阳。
【主治】 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者。
【方义方解】 方用茯苓以伐肾邪,桂枝能泄奔豚,甘草、大枣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肾水气。煎用甘澜水者,扬之无力,取不助肾气。
【运用】
1.辨证要点 临床以心悸脐跳,易头晕,舌多淡红、肿大而有齿痕,脉虚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呕吐清水、腹中辘辘有声者,加白术;咳逆上气而头昏眼花者,加五味子。
3.现代运用 癔症、神经衰弱、失眠、心血管神经官能症、腹主动脉瘤、奔豚病、脏躁病、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胃肠道功能紊乱、胃液分泌过多、耳源性眩晕、更年期综合征、心源性水肿、耳源性眩晕、更年期综合征、心源性水肿等。
4.注意事项 仲景原文使用甘澜水煎煮。仲景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方论精粹】
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茯苓以伐肾邪。桂枝能泄奔豚。甘草、大枣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肾气。煎用甘澜水者,扬之无力,取不助肾气也。”
2.柯琴《伤寒来苏集》:“心下悸欲按者,心气虚;脐下悸者,肾水乘火而上克。豚为水畜,奔则昂首疾驰,酷肖水势上干之象。然水势尚在下焦,欲作奔豚,尚未发也,当先其时而治之。茯苓以伐肾邪,桂枝以保心气,甘草、大枣培土以制水。甘澜水状似奔豚,而性则柔弱,故名劳水,用以先煮茯苓,取其下伐肾邪,一惟趋下也。奉方取味皆下,以畏其泛耳。”
3.徐彬《金匮要略论注》:“仲景论证,每合数条以尽其变,故如奔豚一证,由于惊发,则合四部,见其因同而证异,庶知奔豚之所自来。又即言其气从少腹冲至咽喉,以见此病之极。则又即言其兼腹痛,而往来寒热,以见此证从表未清来,而有在半表里者,则于内为多。又即言其兼核起,而无他病者,以见此证有只在太阳而未杂他经者,则于表为多。又即言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而未成者,以见此证有表去之后,余邪侵肾者,则水气为多。故曰冲咽喉,曰冲胸,曰冲心,曰脐下悸,而浅深燎然。用和解,用伐肾,用桂不用桂,而酌治微妙,奔豚一证,病因证治,无复剩义。苟不会仲景立方之意,则峻药畏用,平剂寡效,岂真古方不宜于今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