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半夏加茯苓汤
【方歌】
呕吐悸眩痞又呈,四苓升夏八姜烹,
膈间有水金针度,澹渗而辛得病清。
【方源】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组成】 半夏18克,生姜15克,茯苓9克。
【用法】 上药三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功用】 温胃化饮,利水散水。
【主治】 呕吐频繁,或吐后即渴,或渴欲饮水又吐,心下痞满有水声,头晕目眩,心悸,或胃脘悸动,苔滑,脉沉。
【方义方解】 方中半夏降泄宣畅中焦气机以化饮邪;生姜宣畅脾胃气机而散水气;茯苓渗湿健脾益气,利水气,伐饮邪,使水饮之邪从小便而去。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以呕吐频繁、吐后即渴、渴欲饮水又吐、舌淡、苔滑、脉沉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肾阳虚者,加附子以温肾助阳;胸膈痞满者,可加陈皮、枳壳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脾虚夹湿,加白扁豆、黄芪以益气健脾。
3.现代运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西医临床中的急慢性胃炎、胃手术后排空障碍、幽门水肿、幽门不全梗阻、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还可辅助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前庭神经元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呕吐等。
4.注意事项 脾胃湿热证慎用本方。
【方论精粹】
1.徐彬《金匮要略论注》:“无物曰呕,有物曰吐。卒呕吐,谓原无病,猝然而呕吐也。乃有饮之人,偶为寒蠲,但邪尽,宜即松,仍然心下痞,是初之呕吐,因胃不受邪,若胃受邪,即作利矣。是呕吐而痞,外不因表邪,内不因胃伤,乃膈间有水,故为水逆也。至于眩、悸,阴邪不能下注而上冒,故侵于目为眩,凌于心为悸,水在膈间益明矣。故治之,不若误下之痞,而但以小半夏加茯苓,去饮下逆为主。”
2.周扬俊《金匮玉函经二注》:“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阳气必不宣散也。经云:‘以辛散之’。半夏、生姜皆味辛,《本草》:半夏可治膈上痰、心下坚、呕逆者;眩,亦上焦阳气虚,不能升发,所以半夏、生姜并治之;悸,则心受水凌,非半夏可独活,必加茯苓去水、下肾逆以安神,神安则悸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