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加黄芪汤

【方歌】

黄汗都由郁热来,历详变态费心裁,

桂枝原剂芪加二,啜粥重温令郁开。

【方源】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组成】 桂枝、白芍、甘草、黄芪各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

【用法】 上六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温服100毫升。须臾饮热稀粥约200毫升,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功用】 调和营卫,通阳散邪。

【主治】 黄汗,两胫自冷,腰以上有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则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黄疸脉浮,有表虚症状者。

【方义方解】 方中桂枝温阳化气,散寒祛湿,调畅营卫;黄芪益气固表,与桂枝相配伍,以温阳化湿;白芍益营敛阴;生姜宣散营卫中寒湿;甘草、大枣益气充荣营卫。诸药相互为用,以奏通阳益气,温化寒湿功效。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以恶寒较重、脉浮无力、发热自汗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湿盛者,加羌活、茯苓以胜湿利湿;若气虚明显者,加人参、白术以健脾益气;若汗多者,加牡蛎、五味子以收敛止汗等。

3.现代运用 常用于治疗体虚感冒、黄汗、多汗、盗汗症、黄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末梢神经炎、肌肉风湿病、胆石症并感染、小儿感冒等。

【方论精粹】

1.喻昌《医门法律》:“用桂枝全方,啜热粥助其得汗,加黄芪固卫。以其发热,且兼自汗、盗汗,发热故用桂枝,多汗故加黄芪也。其发汗已仍发热,邪去不尽,势必从表解之。汗出辄轻,身不重也;久久身瞤胸中痛,又以过汗而伤其卫外之阳,并胸中之阳也;腰以上有汗,腰以下无汗,阳通而阴不通也,上下痞隔,更宜黄芪固阳,桂枝通阴矣。”

2.《金匮要略方义》:“以桂枝汤微解其表,和其营卫,使在表之湿随汗而解。表虚之人,虽取微汗,犹恐重伤其表,故少佐黄芪以实表,使之汗不伤正,补不留邪,此正为寓补于散,扶正祛邪之妙用。同时,黄芪与桂枝、生姜配伍,尤有化气行水之功。然黄芪固表,有碍桂枝之发散,故服后需饮热粥以助药力。其治黄疸者,因黄疸亦属湿郁之证,故其表虚者,亦一并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