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干姜散

半夏干姜散

【方歌】

吐而干呕涎沫多,胃腑虚寒气不和,

姜夏等磨浆水煮,数方相类彼分科。

【方源】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组成】 半夏、干姜各等份。

【用法】 上二味,研为粗末。每次3克,用浆水300毫升,煎取210毫升,顿服之。

【功用】 温胃止呕。

【主治】 干呕或呕吐,吐涎沫,胃脘支结,喜温恶寒,手足不温,舌淡,苔薄白,脉迟或沉。

【方义方解】 本方证属胃中有寒,津液凝为痰涎,随胃气上逆,因而干呕、吐涎沫。方中干姜温胃散寒;半夏化痰,降逆止呕。二味配合,共成温胃止呕之功。浆水煮服,取其甘酸能调中开胃,畅达气机,降逆止呕。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以干呕、吐涎沫、或咳嗽、手足不温、舌淡、苔薄白、脉迟或沉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气逆者,加代赭石、陈皮以降逆止呃;气虚者,加人参、白术以益气补虚;大便溏者,加白扁豆、山药以健脾止泻。

3.现代运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西医临床中的急慢性胃炎、胃扩张、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还可辅助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前庭神经元炎等。

4.注意事项 脾胃湿热证慎用本方。

【方论精粹】

1.周扬俊《金匮玉函经二注》:“干呕吐涎沫者,由客邪逆肺,肺主收引,津液不布,遂聚为涎沫也。用半夏、干姜之辛热,温中燥湿;浆水之寒,收而行之,以下其逆,则其病自愈矣。”

2.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干呕吐逆,胃中气逆也;吐涎沫者,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也。此是阳明寒气逆气不下而已。故以半夏止逆消涎;干姜温中和胃;浆水甘酸,调中引气止呕哕也。”

半夏

药材档案

别名:示姑、地茨菇、老鸹头、地珠半夏、羊眼半夏。

药材特征:本品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厘米。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