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方歌】

伤寒甘草泻心汤,却妙增参三两匡,

彼治痞成下利甚,此医狐惑探源方。

【方源】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组成】 炙甘草12克,黄芩、干姜、半夏(洗)各9克,大枣(擘)12枚,黄连3克。

【用法】 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1日3次。

【功用】 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主治】 胃气虚弱,气结成痞,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安,苔薄白,脉细弱。

【方义方解】 方中甘草以补中益脾胃,使脾胃之气复职,既生化气血,又主持其功能。黄连、黄芩清热燥湿,使脾胃不为湿热所肆虐。半夏、干姜以宣畅中焦气机,使湿热之邪无内居之机。大枣以补中益气,与甘草相用,以治病扶正祛邪,正气得复,不为邪虐,然则诸症罢,诸药相合,以达苦寒泻邪而不峻,辛温温通而不散正气,甘药补而有序以和中固本。

【运用】

1.辨证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伤寒中风表证,而误用攻下,以致胃虚成痞,或脾胃虚弱,痞利俱甚之证。临床应用以气虚无力、脘腹痞闷为其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如见不欲食者,加藿香、佩兰;咽喉溃烂者,加升麻;口鼻出气灼热者,加生石膏、知母;湿盛者,加茯苓、米仁等;五心烦热者,加胡黄连;目赤者,加赤芍、龙胆草;白塞氏病之外阴溃疡者,加用《金匮要略》苦参汤外洗,雄黄散烧熏肛门。

3.现代运用 用于以消化道、生殖道、眼睛等黏膜充血、糜烂、溃疡为特征的疾病。

4.注意事项 方中甘草用量,一般多在6克以上,多用可能导致反酸、腹胀及浮肿等副作用。

【方论精粹】

1.许宏《金镜内台方议》:“伤寒中风,邪气在表,医反下之,虚其脾胃,阳气内陷也。故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胃中空虚,则客气上逆,故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也,故与泻心汤攻痞,加甘草以补中而益胃也。”

2.吕震名《伤寒寻源》:“伤寒中风……按下利完谷,腹中雷鸣,是固胃中空虚,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安,是因客气上逆,若以心下痞而复下之,是重犯虚虚之戒。本方照生姜泻心汤,除去人参、生姜,以胃中虚,不宜生姜之散,以气上逆,无取人参之补,但君甘草坐镇中州,使胃虚得复而痞自解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