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大黄汤
【方歌】
酒疸懊憹郁热蒸,大黄二两豉盈升,
山栀十四枳枚五,上下分消要顺承。
【方源】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组成】 栀子9克,大黄3克,枳实12克,豆豉10克。
【用法】 上四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 胁痛(即肝区疼痛),腹胀,脘闷,不欲食,胃中热痛,心中懊憹,头晕,目眩,身、目、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
【方义方解】 方中栀子清泻湿热或酒毒之邪尽从小便而去,使邪有退路;大黄清泄湿热或酒毒之邪从大便而去;枳实破气行滞,使湿热或酒毒之邪不得留结而溃散;淡豆豉轻清宣散,行气消满。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以身目黄、头晕目眩、腹胀、舌质红、苔黄腻、脉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食少者,加莱菔子、生麦芽以消食下气;黄疸明显者,加滑石、茵陈蒿以利湿清热;酒毒者,加绿豆、葛根以清解酒毒。
3.现代运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西医临床中的急性肝炎、迁延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胆囊炎等,还可辅助治疗支原体病、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等。
4.注意事项 寒湿黄疸证,气血虚黄疸证,慎用本方。
【方论精粹】
1.徐彬《金匮要略论注》:“前酒疸正条,尚有不能食、欲吐后各变证,如小便不利,足下热,腹满不一,此独举心中懊憹为酒疸第一的据也。热而至痛,更甚也,药用栀子大黄汤。盖酒热气血两伤,欲速逐之,故以枳实佐大黄,气下而血分之热解;以豆豉佐栀子清膈而使气分之热散;酒必挟湿,因其阴大伤,故不用燥药以耗其津,亦不用渗药以竭其液。谓热散则湿不能留也,则凡治病之湿热而兼燥者,于此可悟矣。”
2.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甚而痛,栀子大黄汤主之,盖为实热之邪立法也,酒家积郁成热,非此不成也。”
栀子
药材档案
别名:木丹、枝子、黄栀子、山栀子。
药材特征:本品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能主治: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消肿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