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牡丹汤

大黄牡丹汤

【方歌】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

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方源】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组成】 大黄12克,牡丹皮3克,桃仁9克,冬瓜仁30克,芒硝9克。

【用法】 以水6升,煮取1升,去滓,入芒硝,再煎沸,顿服之。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 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方义方解】 本证多由湿热郁蒸,气血凝聚,热结不散所致。治疗以泻热破结、散结消肿为主。湿热邪毒内结肠腑,气血凝滞,则右下腹疼痛拒按;热盛肉腐,脓液内蓄,故局部肿痞;病在肠,与膀胱气化无干,故小便仍能自调;正邪相争,营卫失调,故时时发热、自汗恶寒。

方中大黄泻火逐瘀,通便解毒;牡丹皮凉血清热,活血散瘀,二者合用,共泻肠腑湿热瘀结,为方中君药。芒硝软坚散结,协大黄荡涤实热,促其速下;桃仁性善破血,助君药以通瘀滞,俱为臣药。冬瓜仁清理利湿,导肠腑垢浊,排脓消痈,是为佐药。本方攻下泻热与逐瘀并用,使结瘀湿热速下,痛随利减,痈肿得消,诸症自愈。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肠痈初起的常用方剂。临床以右下腹疼痛拒按、右足屈而不伸、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血瘀较重者,可加没药、乳香、赤芍;热毒重者,可加败酱草、金银花、蒲公英;大便似利不爽,舌质红,脉细数,为阴伤之象,宜去芒硝以减缓泻下之力,并加生地黄、玄参等养阴清热。

3.现代运用 本方临床多用于急性阑尾炎属实热血瘀者,疗效较好,也可用于急性盆腔炎、输卵管结扎术后感染等属血分瘀热者。

4.注意事项 原书谓:“脉洪数,脓已成,不可下也。”但方后又有“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之说。临床实践证明,本方对肠痈早期脓未成者,确有消痈散结之功;脓已成者,亦可加减运用。但无论脓未成或脓已成未溃,均应以实证、热证为诊断依据。对于重型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阑尾炎合并腹膜炎、婴儿急性阑尾炎、妊娠阑尾炎合并弥漫性腹膜炎、阑尾寄生虫病,以及老人、孕妇、体质过于虚弱等,均应禁用或慎用。

【方论精粹】

徐彬《金匮要略论注》:“大黄牡丹皮汤乃下方也。牡丹、桃仁泻其血络,大黄、芒硝下其结热,冬瓜子下气散热,善理阳明,而复正气。然此方虽为下药,实内消药也,故稍有脓则从下去,无脓即下出血之已被毒者,而肿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