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麻黄汤
【方歌】
里水原来自内生,一身面目肿黄呈,
甘须二两麻黄四,气到因知水自行。
【方源】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组成】 甘草6克,麻黄12克。
【用法】 上二味,以水500毫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甘草,煮取300毫升,温服150毫升,覆汗出,不汗再服。药后注意避免风寒。
【功用】 理脾散寒,发越郁阳。
【主治】 饮食不佳,脘腹胀满,四肢困重,或全身水肿,或腰以上肿,按之没指,小便不利或少,身重恶寒,舌淡,苔薄白,脉缓或迟。
【方义方解】 方中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脾胃之气;麻黄发越脾胃郁阳,宣畅脾胃气机。寒湿侵袭,脾胃阳郁,浊气不降,则饮食不佳;寒湿困阻脾胃,气机壅滞,则脘腹胀满;寒湿肆虐,阳不化气,水气内盛而外溢,则四肢困重,或全身水肿,或腰以上肿明显,按之没指;水气内结而不得下行,则小便不利或少;舌淡,苔薄白,脉缓或迟均为脾寒,阳郁,有水气之征。其治当理脾散寒,发越郁阳。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以饮食不振、脘腹胀满、四肢困重或水肿、舌淡、脉缓或迟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食少者,加薏苡仁、白扁豆以健脾化湿和胃;腹满者,加生姜、厚朴以行气消胀。
3.现代运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西医临床中的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初期、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胃炎等,还可治疗肺气肿、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
4.注意事项 脾胃阴虚证,湿热蕴结证,慎用本方。
【方论精粹】
1.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一身面目黄肿,谓之里水,乃风水深入肌肉,非脏腑之表里也。腠实无汗,胃热向内,欲迅除其热,越婢加术汤主之;欲迅发其汗,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2.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少阴无里症,欲发汗者,当以熟附图肾,不使麻黄深入肾经劫液为汗,更妙在甘草缓麻黄,于中焦取水谷之津为汗,则内不伤阴,邪从表散,必无过汗亡阳之虑矣。”
麻黄
药材档案
别名:苦椿菜。
药材特征:本品呈圆柱形,略弯曲,长8~25厘米,直径0.5~1.5厘米。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外皮粗糙,易成片状剥落。根茎具节,节间长0.7~2厘米,表面有横长突起的皮孔。体轻,质硬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或黄色,射线放射状,中心有髓。气微,味微苦。
性味归经:甘、涩,平。归心、肺经。
功能主治:固表止汗。用于自汗,盗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