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建中汤
【方歌】
痛呕食难属大寒,腹中头足触之难,
干姜四两椒二合,参二饴升食粥安。
【方源】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组成】 蜀椒(炒去汗)、人参各6克,干姜12克。
【用法】 上三味,用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纳胶饴30克,微火煎取150毫升,分二次温服,每次相隔约1小时。药后可饮粥适量。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 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手足厥冷,舌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
【方义方解】 本证多由中阳衰弱、阴寒内盛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为主。寒性收引,阴寒内盛,阳失温煦,故心胸中大寒,拘急作痛,甚则上冲皮起有头足,手不可触近。中寒内盛,胃失和降,故呕而不能食。方中蜀椒温脾胃,助命火,散寒止痛,为君药。以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助蜀椒散寒之力;饴糖温补中虚,缓急止痛,助蜀椒止痛之功,共为臣药。人参补脾益气,配合饴糖重建中脏,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之功。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用于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临床应用以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手足厥冷、舌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咳嗽者,加款冬花;咯血者,加阿胶;便精遗泄者,加龙骨;怔忡者,加茯神。
3.现代运用 常用于治疗胃肠痉挛、肠粘连、胃肠无力症、胃下垂、胃扩张,又用于治疗肠道蛔虫梗阻、肠扭转、肠管狭窄、早期嵌顿性疝、腹膜炎,胰腺炎以及肾结石等病症。
4.注意事项 本方辛甘温热之性较强,素体阴虚者慎用,寒凝气滞者亦不宜应用。
【方论精粹】
汪昂《医方集解》:“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蜀椒辛热,入肺散寒,入脾暖胃,入肾命补火;干姜辛热通心,助阳逐冷散逆;人参甘温,大补脾肺之气;饴糖甘能补土,缓可和中。盖人之一身,以中气为主,用辛辣甘热之药,温健其中脏,以大祛下焦之阴,而复其上焦之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