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汤

乌头汤

【方歌】

历节痛来不屈伸,或加脚气痛未均,

芍芪麻草皆三两,五粒乌头蜜煮匀。

【方源】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组成】 麻黄、白芍、黄芪、炙甘草各9克,川乌(以蜜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即出乌头)6克。

【用法】 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纳蜜煎中,更煎之,服140毫升,不愈,尽服之(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温经祛寒,除湿止痛。

【主治】 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方义方解】 伤后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留于关节,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则关节疼痛。治当温经散寒、通络除湿之法。方中麻黄发汗宣痹;乌头祛寒止痛;白芍、甘草缓急舒筋;黄芪益气固卫,助麻黄、乌头温经止痛,又可防麻黄过于发散;白蜜甘缓,解乌头之毒。诸药配伍,能使寒湿之邪微汗而解,则病邪去而疼痛止。

【运用】

1.辨证要点 用治伤后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之寒痹证。临床应用见关节剧烈疼痛,痛有定处,不能屈伸,舌淡苔白,脉弦紧者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夹血瘀者,加当归、川芎、桂枝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若疼痛明显者,加乳香、威灵仙、独活以活血行气,通络止痛;若湿阻经气者,加羌活、独活以祛风胜湿止痛等。

3.现代运用 损伤后期风寒湿邪留于经络或慢性伤筋而属于寒湿者。

【方论精粹】

1.尤怡《金匮要略心典》:“此治寒湿历节之正法也。寒湿之邪,非麻黄、乌头不能去,而病在筋骨,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散者。故以黄芪之补,白芍之收,甘草之缓,牵制二物,俾得深入而去留邪。”

2.周扬俊《金匮玉函经二注》:“此汤既治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于方下又复言治脚气疼痛,必仲景历节条下有方而无药石,见脚气中方名同而有药,集书者遂两出之,且二病皆因寒湿伤于筋,麻黄开玄府,通腠理,散寒邪,解气痹;芍药以理血痹;甘草通经脉而和药;黄芪益卫气,气壮则邪退;乌头善走,入肝筋逐风寒;蜜煎以缓其性,使之留连筋骨,以利其屈伸,且蜜之润,又可益血养筋,并治乌头燥热之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