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

【方歌】

活血化瘀鳖甲煎,蜂巢蜣妇虫射干;

桃硝芩草丹紫桂,参夏姜黄柴芍添。

再加石苇胶麦朴,疟母日久瘀在胁;

腹痛消瘦女经止,化痰软坚服之痊。

【方源】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小差,当何云?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

【别名】 疟母煎、鳖甲煎丸,是一种主治疟疾日积不愈的药,胁下痞硬有块,成为疟母。

【组成】 鳖甲(炙)、赤硝各90克,射干(烧)、黄芩、鼠妇(熬)、干姜、大黄、桂枝各22.5克,石韦(去毛)、厚朴、凌霄花各22.5克,柴胡、蜣螂(熬)各45克,半夏、葶苈子(熬)、人参各7.5克,牡丹皮、虫(熬)、白芍、阿胶(炙)各37.5克,蜂窠(炙)30克,瞿麦、桃仁各15克。

【用法】 除硝石、鳖甲胶、阿胶外,20味烘干碎断,取锻灶下灰400克加清酒600毫升拌匀,加盖封闭,隔水炖至酒尽药熟,干燥,与硝石等三味混合粉碎成细粉,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每次服1~2丸,每日2~3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 行气活血,祛湿化痰,软坚消癥。

【主治】 疟母、癥瘕。疟疾日久不愈,胁下痞硬(或硬)成块,结成疟母;以及癥瘕结于胁下,推之不移,腹中疼痛,肌肉消瘦,饮食减少,时有寒热,女子月经闭止等。

【方义方解】 本方原治疟母结于胁下,今常以之治腹中癥瘕。疟母之成,每因疟邪久踞少阳,正气日衰,气血运行不畅,寒热痰湿之邪与气血搏结,聚而成形,留于胁下所致。癥瘕一病,亦属气滞血凝日久渐积所成,巢元方说“癥瘕皆由寒热不调,饮食不化,与脏气相搏所生也”。二者成因颇近,故均可用本方治之。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疟母、癥瘕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癥瘕结于胁下、推之不移、腹中疼痛、肌肉消瘦、饮食减少、时有寒热、女子月经闭止等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寒湿甚者,去大黄、黄芩,加肉桂、附子;气滞甚者,加木香、枳壳;腹水甚者,加车前子、大腹皮、茯苓、椒目等;湿热甚者,去桂枝、干姜,加栀子、茵陈蒿。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肝硬化、肝脾肿大、肝癌、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证属正气日衰、气滞血瘀者。

4.注意事项 忌苋菜、生葱、胡荽、羊肉、饧等物。虚人忌用,体力较强者亦不宜久用,孕妇禁用。

【方论精粹】

1.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本方都用异类灵动之物,若水陆,若飞潜,升者降者、走者伏者咸备焉。但恐诸虫扰乱神明,取鳖甲为君守之,其泄厥阴破癥瘕之功,有非草木所能比者。阿胶达表息风,鳖甲入里守神,蜣螂动而性升,蜂房毒可引下,虫破血,鼠妇走气,葶苈泄气闭,大黄泄血闭,赤硝软坚,桃仁破结,乌扇降厥阴相火,紫葳破厥阴血结,干姜和阳退寒,黄芩和阴退热,和表里则有柴胡、桂枝,调营卫则有人参、白芍,厚朴达原劫去其邪,丹皮入阴提出其热,石韦开上焦之水,瞿麦涤下焦之水,半夏和胃而通阴阳,灶灰性温走气,清酒性暖走血。统而论之,不越厥阴、阳明二经之药,故久疟邪去营卫而着脏腑者,即非疟母亦可借以截之。《金匮》唯此丸及薯芋丸药品最多,皆治正虚邪着久而不去之病,非汇集气血之药攻补兼施未易奏功也。”

2.张秉成《成方便读》:“方中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化痰行血,无所不备。而又以虫蚁善走入络之品,搜剔蕴结之邪。柴桂领之出表,硝黄导之降里。煅灶下灰清酒,助脾胃而温运。鳖甲入肝络而搜邪。空心服七丸,日三服者,取其缓以化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