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气丸
【方歌】
温经暖肾整胞宫,丹泽苓三地八融,
四两萸薯桂附一,端教系正肾元充。
【方源】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冶》:“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组成】 干地黄24克,薯蓣、山茱萸各12克,茯苓、泽泻、牡丹皮各9克,桂枝、附子(炮)各3克。
【用法】 上八味,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用酒送下,加至25丸,1日3次。
【功用】 温补肾气。
【主治】 肾气不足,腰酸脚软,肢体畏寒,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频数,舌淡而胖,尺脉沉细;及痰饮,喘咳,水肿,脚气,消渴,久泄。
【方义方解】 本方为肾阳不足之证而设。腰为肾之府,肾阳虚衰,经脉失于温养,则腰脊膝胫酸痛乏力,身半以下常有冷感;肾主水,肾阳虚弱,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停,则小便不利,少腹拘急,甚则发为水肿,痰饮,脚气等;若阳虚膀胱失约,则小便反多,夜尿尤频;肾阳不足,水液失于蒸化,津不上承,则口渴不已;舌淡而胖,尺脉沉细或沉弱而迟,皆为肾阳虚弱之象。诸症皆由肾阳不足,温煦无能,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而致,治宜补肾助阳,“益火之源,以消荫翳”,辅以化气利水。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阳补火;桂枝辛甘而温,温通阳气,二药相合,补肾阳,助气化,共为君药。肾为水火之脏,内舍真阴真阳,阳气无阴则不化,“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重用干地黄滋阴补肾生精,配伍山茱萸、山药补肝养脾益精,阴生则阳长,同为臣药。方中补阳药少而滋阴药多,可见其立方之旨,并非峻补元阳,乃在于微微生火,鼓舞肾气,即取“少火生气”之义。泽泻、茯苓利水渗湿,配桂枝又善温化痰饮;牡丹皮活血散瘀,伍桂枝则可调血分之滞,此三味寓泻于补,俾邪去而补药得力,并制诸滋阴药碍湿之虞,俱为佐药。诸药合用,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则诸症自除。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肾阳不足的常用代表方。以腰酸腿软、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淡而胖、脉虚弱而尺脉沉细为辨证要点。对于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而致的痰饮;肾阳不足,不能蒸化津液而致的消渴;因肾阳虚弱而致的脚气,均可用本方治疗。
2.加减变化 现代多用熟地黄替干地黄、肉桂替桂枝以增强温补肾阳的功效。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肾炎、肾性水肿、醛固酮增多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神经衰弱、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肾阳不足者。
4.注意事项 若咽干口燥,舌红少苔,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者,不宜应用。
【方论精粹】
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命门之火,乃水中之阳。夫水体本静,而川流不息者,气之动,火之用也,非指有形者言也。然少火则生气,火壮则食气,故火不可亢,亦不可衰。所云火生土者,即肾家之少火,游行其间,以息相吹耳!若命门火衰,少火几于息矣。欲暖脾胃之阳,必先温命门之火,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故不曰温肾,而名肾气,斯知肾以气为主,肾得气而土自生也。且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则脾胃因虚寒而致病者固痊,即虚火不归其原者,亦纳之而归封蛰之本矣。”
牡丹皮
药材档案
别名:丹根、丹皮、牡丹根皮。
药材特征:本品呈筒状或半筒状,有纵剖开的裂缝,略向内卷曲或张开,长5~20厘米,直径0.5~1.2厘米,厚0.1~0.4厘米。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多数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细根痕,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内表面淡灰黄色或浅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纹,常见发亮的结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淡粉红色,粉性。气芳香,味微苦而涩。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仆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