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抗战》简介
《电影与抗战》这本书是由创作的,《电影与抗战》共有136章节
1
导论 抗战时期中国电影的广泛存在与历史延续
以“抗战”和“电影史”为关键词的论述主要存在着以下两种研究角度:其一是狭义的“抗战电影”研究,涉及抗战期间具有明确抗战意识,以激发民族情感、宣传鼓动抗战为主旨的...
2
一、 抗战时期电影的“时间”维度
抗战胜利后对于战时电影的最初回溯,目的在于甄别沦陷期间电影业被敌侵占状况和电影人的“附逆”情况,以清算战争后的经济与政治问题,进而接收敌产、审判战争罪犯。甄别对...
3
二、 抗战时期电影的地域性与统一性
基于学界此前长期“八年抗战”的认知,在多数电影发展通史中,抗战时期电影只论述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到1945年抗战胜利期间的电影,如果再去除对沦陷地区电影的论述...
4
三、 找寻影业和影人的历史性连接
目前通过海量数字资源库,我们确实能够十分便利地利用关键词找寻到历史中的影片、影人的各种痕迹,这不仅直接推动了电影史实考证的众多突破,更进一步影响了近年来电影史的...
5
第一章 抗战背景下的电影文化革新
...
6
第一节 抗战前中国电影的民族化之路
在正式论述抗战电影之前,我们首先会面对一个疑问,即作为公认的世界娱乐产业一员,又在中国发展未久、尚不成熟的电影业,是否足以被卷入战争的文化核心?本节描述的抗战前...
7
一、 无声片的持续存在的状态
如上所述,除1905年到1908年期间在北京出品戏曲纪录影片的丰泰照相馆外,在中国电影发轫之始,1913—1915年前后的上海和香港都相继出现了在西方人指导下的...
8
二、 逐步中国化的题材和类型
根据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主要针对好莱坞电影生产的类型(Film Genre)理论,美国电影从20年代起在工业化生产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类型范式,对一定题材形成模式...
9
三、 产业的初步形成
对于20世纪20年代的电影,部分研究指出,这是在与国外电影产业输入与博弈的过程中民族观念崛起而形成的民族电影业,也有观点认为,早期电影家在商业与启蒙的双重观念下...
10
四、 营业主义之上的改良意图
中国电影产业是由全私营的状态起步的,20年代之前的影戏只被认为是“玩意儿”“西洋镜”,并未被赋予任何教化意义。至20年代,随着电影形态的丰富,它也被寄予更多希望...
11
五、 逐步完善的电影管理审查制度
抗战前的电影管理审查制度是逐步形成的,总体来说,战前国家层面的电影相关制度并未成体系,但已呈现出如下的历史特征: 1. 基于公序良俗的介入意识 在相对专门的电影...
12
第二节 抗战形势下电影界的整体转变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刚刚带给所有中国人巨大的伤痛,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又将战火直接蔓延到了中国最繁华最摩登的城市上海。在为期一个多月的战斗中,蔡廷锴、...
13
一、 联华公司成立与电影制作转向
直到上海租界沦陷时期,已成为中国电影界主要领导者的张善琨仍将联华公司的成立和兴起视为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划时代标志”(44) 。也是从这时候起,电影界汇集了更多...
14
二、 题材转变与社会关怀
虽然表面上看来“联华”的《故都春梦》《野草闲花》等影片仍是爱情伦理故事,但它们显然已与追求奇巧、苦情的市民趣味大相径庭,转而从知识阶层视角,对新时代男女婚恋中的...
15
三、 国产电影的有声化尝试
我们并不能将国产电影有声化的原因归结为抗战,但中国电影有声化的过程却几乎与局部抗战时期对应,这不能不令我们思考。在本身技术不发达和欧美国家刻意的技术封锁下,国产...
16
四、 鲁迅先生翻译电影宣传论述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中国译介国外电影理论已较为活跃,有介绍俄国电影理论的,如冯乃超《俄国电影Production的路》(1930);有转译的欧美电影...
17
第二章 抗战电影的思想建设
...
18
第一节 “软硬”之争与创作之变
“软硬”之争是局部抗战爆发后至全面抗战前电影界最重要的思想论争之一。传统史述对“软硬”双方的评价呈现出一边倒的情况,即完全支持论争中的“硬性”左翼电影论者,而一...
19
一、 从左翼影评到左翼电影
“软硬之争”的产生首先与20世纪30年代初期起电影评论趋向专门化有关。30年代是中华民族面临危难的时刻,文化界自觉地呼吁与强调以文艺作品广泛激发民众的救亡意识。...
20
二、 “软”“硬”电影论争
“软性电影论”的主要阵地是《现代电影》杂志,出版于1933至1934年,其发刊辞声称,要“造成一个公开研讨的言论机关”,“决不带着什么色彩,或是预备去替某一方面...
21
三、 论争向电影实践转变
两个阵营从意识到意气的论争十分激烈,左翼因阵容强大又有实践作品而略占优势。这使“软性电影论”者有了加入电影创作工作的欲望。而此时国民政府也有意加强了对上海民营电...
22
四、 “软硬”之争对电影抗战的促进
在更加严峻的抗战形势下,“软硬”论争声音渐息,很快国防电影的讨论吸引了更多评论者的关注。“软性电影论”在救亡的社会形势下有些不合时宜,政治上不正确。在具体的创作...
23
第二节 关于“国防电影”的讨论
在近代文化思潮中,“两个口号”的论争是被“加黑加粗”的关键词。其中一个口号“国防文学”最初由周扬在《大晚报》上发表的《“国防文学”》(16) 一文中提出,其理论...
24
一、 国防教育电影
“国防电影”的称谓其实早在1933年便已经出现,当时国民党提倡国防教育,各级大中小学校、教育部门均开展各式各样的国防教育。1933年底《申报》的一则消息称,上海...
25
二、 从“左翼电影”到“国防电影”
1935年后,日军进攻华北,妄图扩大侵略版图,抗战形势更加危急。1935年12月12日,上海文化界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12月28日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国...
26
三、 “国防电影”生产遭遇的曲折
应当说在国难之中各电影公司摄制国防电影的热情是极高的。明星与联华等公司都曾在“一·二八”事变时到前线冒险记录下战斗实况,明星公司老板张石川更是身先士卒,冒着炮火...
27
第三章 官方电影抗战措施与政策
...
28
第一节 抗战初期的电影危机
...
29
一、 国内外经济状况造成的电影产业危机
抗战爆发前后,欧美和日本等国对中国加紧掠夺,体现在电影产业上,最明显的是白银涨价等因素造成银根紧缩、电影制片成本大幅上涨。以胶片这一微小却又与电影生产密切相关的...
30
二、 日本官方的反华电影宣传
在备受国际势力产业压榨与封锁的同时,中国还遭遇侵略者的舆论宣传危机。日本侵略者在发动战争之前,就在本国制定了严格的战时电影宣传规划,经营军事化、宣传化、教育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