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女性的新作风

三、 “摩登”女性的新作风

1933年联华公司出品了影片《三个摩登女性》,影片聚焦于现代女性,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呼吁广大女性觉醒,参与到为保卫国家贡献力量的潮流中。影片由卜万苍执导,阮玲玉、黎灼灼、陈燕燕、金焰、韩兰根主演。

卜万苍(1903—1974),安徽天长人。1921年,卜万苍加入中国影戏制造公司,拍摄短片《饭桶》。20年代,他先后服务于“大中华”“明星”“民新”等电影公司,参与拍摄《人心》《新人的家庭》《玉洁冰清》《挂名的夫妻》《湖边春梦》等片。1931年,他加入“联华”,执导《恋爱与义务》《人道》《母性之光》《黄金时代》《凯歌》等片。(26)

“摩登女郎”是30年代上海都市文化当中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一般认为,她们往往有着精致的面庞与优美的体态,衣着时尚、富于吸引力。“摩登女郎”的形象作为一种视觉文化生产,出现于各类广告、月份牌、流行刊物上,同时也是小说、电影中源源不断塑造的形象。《三个摩登女性》中塑造了三位“摩登”女郎,她们或自食其力,心系国家命运;或衣着时髦,行为浪荡;或爱情至上,甘愿舍弃生命……“这个片子骨干里就是告诉都市的青年怎样去认识真正的女性,同时告诉女性们要怎样去做摩登的女性,我们千万不要误解摩登。”(27)

《三个摩登女性》将男女主人公设定为从东北故乡来到上海的两个青年。影片情节的推动与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以及“一·二八”事变的抗战局势密切关联——也正是在这一动荡的时空中,以影星张榆(金焰饰)为线索,对与之相关的三个女性迥异的人生抉择展开表现。张榆因不满父母代办下与周淑贞(阮玲玉饰)的婚约,来到繁华的上海投身影界,一举成名,追求者甚众。交际花虞玉(黎灼灼饰)是张榆的情人,一个典型的“享乐”“消费”的都市女子,“日偕张出入于歌台舞榭,张亦甘作情俘,莫知自振”……她认为“世界上最红的是女人的嘴唇”。淳朴的乡村少女若英(陈燕燕饰)奉行“爱情至上”主义,因观看张榆的电影而对之迷恋,“日必作情柬一通,废寝忘食,在所勿顾”。(28)

九一八事变爆发,东三省沦陷之后,周淑贞与母亲来到上海,成为一名电话局的接线员,她在电话中劝导张榆为国效力,使张榆开始觉悟。“淞沪会战”后,张榆加入了红十字会,奔赴战区救治伤员,此间与做看护妇的周淑贞偶遇,成为恋人。这一时期,虞玉嫁给富商南下香港,又在富商死后携巨款返沪。若英从家乡来到上海,张榆拒绝了若英的爱,邀请她同演一部电影作为纪念,若英假戏真做,在表演过程中为情自杀。

这部影片中戏剧性冲突最为激烈的是虞玉邀请张榆、周淑贞赴宴一场,珠光宝气的虞玉企图以自己时髦、富贵的姿态挖苦“黯然无华”的周淑贞,周淑贞从容应对:“我今日始知世间惟最理智、最英勇、最能自食其力者,乃当代最摩登之女性也。”(29) 在典范形象周淑贞的塑造中,投注着明确的救亡意识,是一个理智、果敢的现代女性形象。“她健全的自己贡献给时代!因为她真确地确认了时代,电话局接线生是她的职业,她说‘世界上最红的是革命战士的血。’”(30)

《三个摩登女性》的广告语中称此片为“现代女性的百面观,超越时代的新作风”,“崭新的作风,革命的思想,影坛的奇迹,银幕的创举”,更为重要的是希望在国难当头之际,引导女性同胞思考何为真正的摩登——“最摩登的女性是谁?阮玲玉?黎灼灼?陈燕燕?”(31)

1932年,“天一”出品了“恋爱不忘救国”之《东北二女子》,此片由苏怡编剧,李萍倩导演。正如片名所指出的,影片以两位东北女子——凌文鹃(胡姗饰)、陈荔英(陆丽霞饰)为表现对象。家乡沦陷后,两人来到上海,陈荔英投奔在沪生活的姑妈,凌文鹃沦落为街头歌女,以卖唱为生。不久之后,文鹃结识了医科大学学生叶剑秋(孟君谋饰),经叶剑秋介绍,文鹃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并与剑秋相爱、订婚。但没想到的是,剑秋竟是陈荔英倾心已久的表哥。不甘心的荔英设法使凌、叶二人分手。“一·二八”事变之后,剑秋组织了后方医院,凌文鹃加入义勇军救护队,受伤后住进这家医院,三人重聚。此时的陈荔英羞愧万分,当文鹃痊愈之时,她们携手加入军队,投入到抗敌的队伍当中。

《东北二女子》(《战地二孤女》)广告

《东北二女子》原名《战地二孤女》,因审查之故更名,在宣传中称此为“空前爱国战事巨片”“打破男女恋爱迷梦,激励国人爱国热情,有触目惊心的战事真景,有悲壮激昂的爱国歌曲”(32) ,此片与《挣扎》同被视为“天一”具有进步意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