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影摄影场
1937年年底,中央电影摄影场经芜湖、汉口、宜昌落脚重庆,设址上清寺范绍增公馆,后移址南岸黄家巷。罗学濂担任厂长。其间,“中电”将大量影剧人招入麾下,编导委员会有沈西苓、潘孑农、孙瑜、余仲英、周克、徐苏灵等;技术课课长裘逸苇;业务课课长徐昂千;演员有王人美、白杨、方圆、白云、李伟、汪洁、金焰、施超、施子、高占非、温容、黄田、孙侠、杨露茜、熊辉、魏鹤龄、严皇、罗晶、顾而已等;摄影有洪伟烈、陈嘉谟、黎锡勋、汪洋、罗敬浩、童震、程泽霖等;录音任冰、马昭俊;美术邵曙光;剧务孙侠、孙伟光;照相余建中。(19)
1942年底,“中电”进行了人员增补与机构改组,增设发行、总务二科,发行科长徐昂千、总务科长吕兆鸣。编导委员会下设剧情片、纪录片、新闻片三部,由唐煌、赵英才、李剑才分别任编辑具体负责,何灿南为文书股长,(20) 增聘吴永刚为编导委员。1946年,“中电”迁址上海。
这一时期,“中电”摄制了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新闻纪录片,包括记录南京撤退的《东战场》(3本)、《克复台儿庄》(2本)、《抗战第九月》(5本)、《抗战建国一周年》(2本)、《中原风光》(1本)、《重庆的防空》(2本)、《敌机暴行和我空军东征》(1本)、《刘甫澄上将移灵》(1本)、《苏联大使呈递国书》(1本)、《新路一万里》、《黄自教授遗作选集》(1本)、《重庆专号》(1本)、《活跃的西线》(3本)、《胜利的前奏》(3本)、《抗战中国》(3本)、《成吉思汗移灵》、《二十八年一月十五日敌机滥炸重庆》、《二十八年五月三、四日敌机滥炸重庆》、《新阶段》(5本),以及国际宣传片《建设中的中国》、《对日作战》(第一、二、三辑)、《中国始终不屈》、《中国新闻》等。
“中电”摄制的长纪录片有《第二代》(3本)、《西藏巡礼》(10本)和《新疆风光》等。由徐苏灵编导、陈嘉谟摄影的纪录片《西藏巡礼》,历时三个月才拍摄完成。1940年冬,中央特派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主持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大典,摄取的内容包括“喇嘛诵经,为战事行进祝福”,展现了战时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与祈愿。(21)
这一时期,“中电”出品数部剧情片,主要有《中华儿女》《孤城喋血》《警魂歌》《长空万里》。1939年4月,徐苏灵编导,白云、吴铁翼主演的影片《孤城喋血》出品,这部以“八一三”抗战为背景的影片主要表现宝山守军姚子青守卫宝山的英勇事迹,可谓“孤身到底气吞山河,男儿守土有责义薄云天”。
《中华儿女》由四个段落构成,开篇是北平、南京、上海、杭州、青岛、南昌、宁夏、桂林、昆明等地的景色,目的是“使每一个人得以看到自己的故乡”,尤其是陷落各地的景色。(22) 第一段讲述南京失陷,江南四乡都有敌寇,青年农民刘二哥的母亲被敌人杀害后,他在悲愤中参加了游击队。第二段讲述安徽某城市中的公务员,在城市陷落之际不放弃职守,日军司令因为公务员在地方颇具声望,企图动员他主持维持会。不甘卖国的公务员利用事先准备的毒酒与日伪司令、士兵同归于尽。第三段讲述“要在报国前尝尝恋爱滋味”的青年,敌机狂轰使他从迷梦中清醒,走进了抗战的群众中。第四段讲述游击队员施用“美人计”完成了破坏交通线的任务。在《中华儿女》上映前,对此片进行了宣传:“编导人沈西苓在千百件可歌可泣的事迹之中,抓取了三个而编成了三个故事,以不同的布局叙述我国社会中各种人物在抗战中的觉醒、作为与忠贞……每一段都是钢铁般坚强、火一样热烈,使每一个观众看了之后不自觉地与剧中人物X合成一片。我们晓得影片没有说明故事发生的地点,但是这类故事是发生在中华民国的每一个地方。影片也没有说明剧中的人物是否真实,但是我们晓得剧中人物确乎是到处皆有,也许是你我底朋友,也许是你我底亲戚,也许是你我底家属,也许就是你我自己!影片所叙述的故事仅三段,但它们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之下,不同的环境人物之间,发生的次数却不下百次千次……”(23)
与中国万岁剧团相似,抗战后期的“中电”组织了剧团——“中电”剧团。剧团主要由本厂演职员构成,包括沈西苓、白杨、顾而已、赵丹、张瑞芳等主创人员。剧团演出频繁,公演了沈浮编剧、潘孑农导演的《金玉满堂》,吴祖光编剧、陈鲤庭导演的《正气歌》,陈白尘编剧、贺孟斧导演的《大地回春》等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