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文艺方针与“延安文艺座谈会”

一、 根据地文艺方针与“延安文艺座谈会”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艰苦跋涉,在陕北建立根据地政权。新生的政权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民族救亡与根据地建设。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对延安文艺建设十分重视,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为界,战时延安的文艺思想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5年10月—1942年4月

在这一阶段,延安文艺的思想主要源自30年代初期的左翼文艺传统与20、30年代的苏区文艺传统,带有鲜明的战斗风貌,具有阶级性、战斗性、革命性的特色。为工农大众服务,为革命战争服务,是苏区文艺的方向,也是苏维埃政府制定各项文艺政策的基本出发点。“要求无产阶级艺术、人民的艺术反映现实服务现实,直接为社会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需要服务。这也是苏区文艺得以广泛深入发展,发挥作用的至关重要的一点。”(30)

1936年11月22日,陕甘宁边区最早的抗战文艺团体“中国文艺协会”成立。成立当天出席者百余人,包括毛泽东、洛甫、博古、徐特立、林伯渠、吴亮平等。毛泽东在会上发言指示“发扬苏维埃的工农大众文艺,发扬民族革命战争的抗日文艺”。中国文艺协会确定了宗旨:“培养无产者作家,创立工农大众的文艺”(31) 。可以洞见的是,中共领导人将文艺事业提升至更重要的战略地位,与军事战斗配合发挥革命作用,并且致力于培养文艺人才。

1938年5月12日,毛泽东在“鲁艺”讲话时,生动地论述了有关抗战文艺的问题,提出“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工作者要到革命斗争中去,同时学习人民的语言”(32) 。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于文艺阶级性的重视,认为文艺工作者应当深入群众生活,创造属于无产阶级的文艺,服务对象是广大工农群众,应当摈弃“艺术至上”的创作思想。

第二阶段:1942年5月—1945年8月

1942年是中国文艺史的重要转折点,中共领袖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使解放区具有了真正的文艺指导思想。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当时,抗日战争处于“黎明前的黑暗”时期,革命形势对革命文艺有了更为迫切的需求,而当时,根据地中大批文艺工作者与工人、农民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结合,但与普通工农间仍存在隔膜,文艺还没有真正做到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

1942年1月20日,毛泽东在边区会议参议会上发表了反对宗派主义的演说;1月26日,起草《中宣部宣传要点》;2月1日,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做了“整顿党的作风”的演说,掀起了整风运动。1942年5月2—23日,中共中央在延安杨家岭召开作家、艺术家座谈会,出席者近百人。参会名单由毛泽东请周扬、舒群草拟,并亲自添补。毛泽东提出“文武”两个战线,并且进一步确立了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此外,建立了文艺批评的政治与艺术两个标准,“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缺一不可,是辩证的统一”。(33)

吴印咸代表电影团参加了会议,并且为座谈会担任摄影工作,会议结束时,他为毛泽东和全体与会者拍了合影,成为文艺战线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珍贵史料”(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