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制片活动
总政电影团成立之后,开始摄制“人民电影的第一部作品”《延安与八路军》,袁牧之担任影片编导,吴印咸负责摄影,徐肖冰为助理摄影。拍摄人员凭借落后的交通工具辗转多地,跋山涉水,翻山越岭,一路艰险异常。1938年秋,摄影队先到达陕北黄帝陵摄制了第一个镜头,寓意中华民族的复兴。在延安进行摄制期间,摄制组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信念与使命鼓舞着影人继续前往晋绥边区、越过日军封锁线进入晋察冀边区等地深入拍摄。摄取的内容包括军事战斗和战时生活,也有领导人活动,如贺龙、关向应视察工作,以及白求恩医生救治病员、民兵活动、战时教育等。
1940年年中,电影团人员先后返回延安,由于缺乏后期制作条件,经党中央决定,派遣袁牧之赴苏联制作《延安与八路军》,同时吸收苏联电影经验。但不幸的是,由于苏德战争爆发,在撤退的过程中胶片散佚,这是党的电影事业中令人痛心的无可挽回的损失。
在延安,人员扩充后的电影团在物资严重匮乏的条件下坚持制作影片,事实上对电影人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钱筱璋的回忆:“电影团在延安所采取的制片方法,比起我国电影初创时期还要原始落后,在制片技术的掌握上反而要更难更严。”(10) 在这种条件下制作了影片《苏联红军是不可战胜的》,这是一部反映1941年6月苏德战争、“电影团利用苏联有关影片的许多镜头,加上一些字幕和图表编制而成的纪录片”②,由马似友编辑,吴印咸设计动画地图与字幕。1941年11月拍摄的《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记录下毛泽东在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党内外人士共商边区大事的珍贵画面,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其后,电影团拍摄了《延安九一扩大运动会》《延安各界庆祝百团大战胜利大会》《延安各界庆祝十月革命节二十五周年》《延安各界庆祝苏联红军成立二十五周年及反攻胜利大会》《陕甘宁边区生产展览会》《秧歌运动》《刘志丹同志移灵》《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国际青年节大会》等影片。
1942年,电影团着手摄制大型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吴印咸摄影,徐肖冰任摄影助理,钱筱璋编辑,周从初洗印。影片将镜头聚焦于驻地八路军三五九旅响应党中央大生产运动,自产自足,将荒芜的南泥湾开垦为“陕北江南”的英雄事迹。影片的完成克服了各种困难,特别是后期阶段,包括洗印与配乐。
长达四本的《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完成后,1943年2月4日晚间在直政大礼堂首映,根据1943年2月5日《解放日报》报道,观影者甚众,包括“朱总司令、叶参谋长、贺司令员、徐副司令员、谭主任、傅主任、甘主任、苏部长等及来宾数百人”。影片获得了一致的赞誉,特别是在物资匮乏的前提下能够完成这样一部内容充实完整、主题鲜明的影片,堪称典范,要求“在延普遍放映以广宣传”(11) 。各机关团体纷纷前来接洽放映事宜,至2月13日止,安排连续放映,分别在文抗作家俱乐部、总政军民联欢会、八路军大礼堂等地放映,招待文化界、军政界等各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