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映画”到“启民映画”

四、 从“文化映画”到“启民映画”

文化映画源于德语Kulturfilm,又名启民映画,指“满映”早期摄制的教育片和纪录片,体现电影“国策”。“文化电影是介绍满洲国运发展的实情,在都市虽少受欢迎,但在偏僻的地域,农民异常爱着,总是围上许多人去看。” (44)

1938年10月25日,“满映”增设文化映画课,制作部次长牧野满男兼任文化映画课课长。当年摄制文化片7部,翌年人员扩充,拍摄文化片22部。1939年2月,伪满政府、日本关东军、伪协和会与“满映”协作,共同制定了拍摄计划“满洲帝国映画大观”,旨在使“国内外正确了解满洲国的政治、经济、产业、文化等全面飞跃发展的情况”。(45)

这项摄制计划从历史、政治,到社会、文化,再到交通、产业,几乎涵盖伪满洲方方面面,堪称宏大,此使“满映”文化影片的制作具有明确的指向。1940年2月(康德七年),甘粕正彦将时事映画与文化映画相并列,设立时事映画课,是年12月再次改组,单独成立启民映画部,由赤岭义臣任该部部长。(46) 由于启民映画直接输出电影“国策”思想,颇受重视。该部创作力量较强,拍摄影片产量大幅提高。

这些影片包括政治、军事类:《民族之敌》(3本)、《光辉日本》(4本)、《我们的全联》(1本)、《国兵法解说》(4本)、《庆祝动员大会》(3本)、《满洲建国史》(上,5本)等;

交通、产业类:《本溪湖的铁与煤》(2本)、《万里筑堤》(2本)、《满洲棉花》(1本)、《火柴》(1本)、《本溪湖福利设施》(2本)、《改造东边道》(2本)、《铁都鞍山》(2本)、《煤与铁工业》(2本)、《林业移民》(3本)、《火柴》(3本)、《跃进电业》(4本)、《火炉的烧法》(2本)等;

社会、文化类:《冰上洗礼节》(1本)、《千家万户》(2本)、《音曲短篇集》(3本)、《我们是满洲国民》(1本)等;

风光类:《冬之满洲》(4本)、《密岭长白山》(2本)、《满洲华北掠影》(4本)、《观光满洲》(2本)等。(47)

1943年6月1日,娱民映画部、启民映画部及作业管理所三个部门合为制作部,在制作部下设娱民映画处、启民映画处、时事映画处和技术处,仅仅一年后再次进行调整,取消了总务部而设立厚生部。恢复了理事长室、经理部,新设了资财部,制作部下的娱民映画处、启民映画处都改为课。(48) 因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局势急转而下,“满映”启民映画摄制大受影响,1943—1945年间完成19部,分别是《村之学校》《快乐的邻组》《绥化青年突击队》《军用鸠》《可怕的虱子》《军官学校》《煤矿英雄》《开拓地的孩子们》《鼠用》《风雪四十年》《热河肃正》《胜利之声》《北之兵队》《白头山》《伟大的建设》《马病》《圣汗谱》《马鼻疽病》《规律与生产》等。(49)

《满洲帝国国兵法》是一部综合运用图示、采访、字幕等手法对《国兵法》进行解释的影片。影片中用直观的示意图配解说词说明征兵的目的:“国兵法并不是要造成很多军队,想从全国民里选拔少数的好壮丁,养成世界最精锐的军队,这样,以全国民为基础所造成的精锐的军队既能防卫国土,又能维持国民生活安定,那么……满洲国越发强大。”(50) 并将镜头对准农民、店员、工人等,通过实际上经过排演的“街头采访”,进一步说明征兵的条件。进而以画面图解具体申请的流程,例如填写、提交“壮丁适龄报告书”等。最终,影片在“就像白兰花芬芳,空中五色旗飘扬,在这光辉的旗帜下,我们要协力国家的政策,共同建设大‘满洲’乐土”的呼声中结束。可见影片表现手法多元,正如研究者古市雅子的评价“能代表当时启民映画制作的最高水平”(51)

李道新教授曾对伪满洲国务院产业部企划、农务司指导、“满映”制作的长达22分6秒的影片《光辉的乐土》与呈现“北支事变”的《黎明的华北》两片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提出通过这两部影片不仅宣扬了日本人的“满洲观”和“关东军的华北政策”,而且在凝视乡村和彰显都会的过程中呈现出帝国主义的“大陆”幻想和殖民者拓地心态。(52) 《光辉的乐土》从根本上,也是为了在王道乐土的影像中塑造“满洲帝国”的合法性。《黎明的华北》则以影像呈现“北支事变”的进程,北平、天津,长城、港口、街市……镜头如同侵略者的欲望视野,掠过的影像正是他们掠夺的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