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氏卡通”中的抗战意识

二、 “万氏卡通”中的抗战意识

“随着电影艺术飞跃地发展进步的过程上,‘卡通’(Cartoon,画片电影)的出现更整个地完成这艺术上科学上以及其他种种部门上的任务,这已是近来被确认了的事实了。”(46) 动画电影早期在中国被称为“活动图画”“墨水画片”“卡通影片”“图画影片”等。(47)

1923年,驻华英美烟公司电影部滑稽影片部主任杨左匋(Cyrus S. Young)制作动画短片《暂停》与《过年》,开启了中国动画电影制片的历史。根据研究者殷福军的考证,这位在影史中并不常被提及的杨先生,成为第一位进入迪士尼的华人电影师。杨左匋生于1897年,系江苏吴江人。1919年他与颜文梁等人在苏州组织了“美术画赛会”,后进入驻华英美烟公司电影部。这位中国动画电影开创者一生传奇、动荡,还是已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舅舅。费先生曾提及:“我有十几个舅舅,其中一个留学后,在美国的好莱坞画动画片,是中国第一个动画片专家,叫杨左匋。”(48)

黄文农、梅雪俦、秦立凡、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籁天等第一批中国电影动画师,制作了《顽皮星君》《一封书信寄回来》《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大闹画室》等动画短片,将中国动画电影进一步引入观众视野,得到了观众的喜爱。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动画电影在娱乐之外的其他作用,提议将之应用为一种“活动教材”。伴随步步紧逼的战火,“卡通”电影亦承担起抗日救亡的历史使命,万氏兄弟便是跃身其中的探索者。

1932年,“联华”向万古蟾抛出橄榄枝,委托万氏制作宣传抗日的卡通片,因此,诞生了由朱石麟编剧的《同胞速醒》《精诚团结》两片。《同胞速醒》情节是,一只沉睡中的雄狮,被日军狂轰滥炸的袭击惊醒,顷刻之间化身工、农、商、学、兵。以动画夸张的艺术形式,直观表现出日寇对中国国土与主权的侵犯,以及对中国各阶层觉醒的强烈呼吁。万古蟾先生回忆道:“从《同胞速醒》到《骆驼献舞》(有声)则使中国早期动画片带上了鲜明的教育性和战斗性,起了振聋发聩的宣传和号召作用。”(49)

翌年,万古蟾为明星影片公司卡通科制作了《狗侦探》《抵抗》《飞来祸》《龟兔赛跑》《骆驼献舞》《国货年》《血钱》《漏洞》《新潮》《民族痛史》《航空救国》《新生活运动》(有声)等卡通片。其中多含有教育意义,正如《闲话卡通》一文中,万籁鸣、万古蟾两兄弟的愿望,“映在银幕上,卡通嬉皮笑脸的在观众面前,作着种种轻松活泼的表情动作,倘使能博得观众几分钟的笑声以外,再发生一点教育的效果,那就是我们意外的收获了”(50) 。《民族痛史》《航空救国》两片则颇为明确地表现出抗战意识。

《民族痛史》获得内政、教育两部的奖。(51) 这部卡通片把中国自有史以来,多次异族侵略版图的变化进行了动态呈现:“近年更行危殆,非人人兴起,以实践总理‘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之遗嘱不可。”(52) 影片动员民众抗日的意图异常明确,“对于这部卡通短片我们相信,每个有热血的青年,在它演映出来,一定会受到非常的刺激,而不禁地暴跳起来”(53) 。据称,还因“那画图富于唤起民族觉醒的场合太多”在重庆闹出一场风波来,在某公务机关假座戏园开演影戏正片之外,放映该片之后,“马上就引起某国领事馆的注意,认为那种影片的出映,有破坏邦交作用,以要挟的口吻关照戏院里不得再演”,由于戏院的强硬态度,风波不了了之。《航空救国》采用卡通与真人表演结合的方式,由汤杰导演,张石川女公子张敏玉出演。主人公是一位小画家,所绘的“中华民国地图”既成,贴在墙壁上,命卡通守之。忽然,“有鹰自空中下窥,见图之东北隅,肥沃可爱,于是化出无数飞机,将东北隅偷割以去”。小画家醒来之后,一筹莫展,“然收复之念未息”,看见报纸“航空救国”的广告,“即出扑满以为之创,并画成无数之扑满,从各个扑满中飞出无数之飞机,向鹰方攻击,夺还东北隅,以恢复中华民国之版图”。

1936年,万氏兄弟制作了有声卡通片《购机祝寿》,影片由郑小秋导演,张敏玉主演。电影表现孩子们对国家的热爱,并融入对各种飞机的介绍。1936年9月,上海市曾以政府名义招待电影界,会商购机祝寿运动,万古蟾到会列席。也就是说,《购机祝寿》或许与1936年上海市募集购机庆贺蒋介石寿辰有关。(54) 1937年,“万氏卡通”出品了新片《合力抵抗》,这部影片用“老鹰捉小鸡”的寓言,借助隐喻的手法呼吁国人在“敌强我弱”的情形之下,团结一致抵御外辱。“说明小鸡们虽是弱小禽类,但也只要大家齐心,能将各个的力量集中起来;那么,老鹰虽极凶狠,也就仅足御侮,可免受欺了。”(55)

在1936年前后,万氏作品《新生活运动》《国货年》,显然是对国民政府发起的“新生活运动”以及“国货运动”的响应,不应回避。一方面其包含着抗战动员的内在诉求;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彼时万氏作品已在国民政府文艺统制的国家话语体系当中。

由此可见,在30年代中期,万氏兄弟及其所代表的中国动画电影从“画面生动活泼,滑稽可喜,且又充满极好的趣料,出以诙谐情调”的单纯娱乐形式,到开始发挥教育功能,响应国家话语的转变过程。此为动画电影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标语卡通”进一步成为一种电影抗战形式、担当宣传使命奠定了基础。

(1) 黎莉莉:《<狼山喋血记>的寓意和原委》,载黄爱玲编:《诗人导演费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12页。

(2) 费穆:《<狼山喋血记>的制作》,《联华画报》1936年第8卷第2期,第4页。

(3) 黄爱玲编:《诗人导演费穆》,第391—392页。

(4) 费穆:《<狼山喋血记>本事》,《联华画报》1936年第8卷第2期,第14页。

(5) 安娥(词)、任光(曲):《狼山谣》,《电影与妇女图文周刊》1936年1卷1期,第7页。

(6) ③陈毅:《全民抗敌阵线的一个标本——<狼山喋血记>看后》,《通俗文化:政治、经济、科学工程半月刊》1936年4卷10期,第21—22页。

(7) 黎莉莉:《<狼山喋血记>的寓意和原委》,黄爱玲编:《诗人导演费穆》,第114页。

(8) 佚名:《推荐<狼山喋血记>》,《联华画报》1936年第8卷第3期,第14页。

(9) 陈燕燕:《关于联华与<狼山喋血记>》,《联华画报》1936年第8卷第3期,第7页。

(10) 《壮志凌云的故事》,《新华画报》1936年第3卷第2期,第9页。

(11) ③吴永刚:《写壮志凌云的动机及其他》,《新华画报》1936年第1卷第4期。

(12) 李一:《<时事新报>李一先生评<壮志凌云>》,《新华画报》1937年第2卷第2期,第32页。

(13) 应云卫:《导演者的自白》,《明星半月刊》第7卷第4期,1936年12月1日。

(14) 张石川:《自我导演以来》,《明星》半月刊1935年第1卷第3期。

(15) 奥尼:《<生死同心>杂写》,《明星半月刊》第7卷第3期,1936年11月16日。

(16) 翰笙:《关于<生死同心>》,《明星半月刊》,第7卷第4期,1936年12月1日。

(17) 寿昌:《关于<生死同心>(节录)》,潘光武编:《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阳翰笙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281页。

(18) [日]佐藤忠男著,钱杭译:《中国电影百年》,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19) 柯灵:《孙瑜和他的<小玩意>》,刘斯奋主编、黄统荣编纂:《今文选·陆·艺谭卷》,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年版,第156—157页。

(20) ②石川:《复活的神女:阮玲玉的银幕人生与当代意义——为纪念阮玲玉诞辰100周年而作》,《当代电影》2010年第4期,第25页。

(21) 吴永刚:《纪念阮玲玉女士周年祭》,《联华画报》1936年第7卷第5期,第6页。

(22) 冰若:《写在“风云儿女”映演之后》,《天津商报画刊》1935年第14卷第26期,第2页。

(23) 孙绍谊:《叙述的政治:左翼电影与好莱坞的上海想象》,《当代电影》2005年第6期,第36页。

(24) 杨远婴主编:《家之寓言:中美日家庭情节剧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170页。

(25) 卜通:《我看过<青年进行曲>》,载陈多绯编:《中国电影文献史料选编·电影评论卷1921—1949》,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年版,第650页。

(26) 吴贻弓主编:《上海电影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770页。

(27) 唯信:《观<三个摩登女性>后》,《培英青年》1933年第7卷第2期,第100页。

(28) 田汉:《<三个摩登女性>本事》,《影戏生活》,1932年12月29日。

(29) 田汉:《<三个摩登女性>本事》,《影戏生活》,1932年12月29日。

(30) 佚名:《<三个摩登女性>面面观》,《联华周报》,1932年12月10日,第2版。

(31) 《三个摩登女性》广告,天津《益世报》,1933年1月10日。

(32) 《东北二女子》广告,《时报》,1932年12月28日。

(33) 中国电影资料馆编:《燃烧的影像》,第73页。

(34) 同上书,第232页。

(35) 配音:《“抗日血战史”之小评》,《开麦拉》1932年第64期。

(36) 参见刘茜:《镜头里的风云变幻——薛伯青传》,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37) 杨小仲:《到百灵庙去》,《新华画报》1937年第2卷第3期。

(38) 司盖:《“绥远前线新闻”新华中央两片合并,增加新闻片,凑足两小时》,《电影周报》1937年2卷2期,第6—7页。

(39) 许幸之:《大型纪录片<中国万岁>的不幸命运》,《电影艺术》1992年第4期,第87页。

(40) 参见许幸之:《大型纪录片<中国万岁>的不幸命运》,《电影艺术》1992年第4期,第86—87页。

(41) 吴蔚云:《国产有声电影录音机的诞生与电通公司》,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家协会编:《百年司徒慧敏》,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页。

(42) 《风云儿女中两歌曲》,《申报》,1935年3月31日。

(43) 吴蔚云:《国产有声电影录音机的诞生与电通公司》,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家协会编:《百年司徒慧敏》,第116页。

(44) 《我们的家乡》,《申报》,1937年1月11日。

(45) 参见朱天玮、李军:《<思故乡>电影插曲评论》,余峰主编:《论刘雪庵》,北京:中国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59页。

(46) 张谔、蔡雍、王存坤等:《应用卡通为活动教材之刍议》,《明星》第2卷第1期,第17页。

(47) 殷福军:《首批中国动画片及作者的考证》,《电影艺术》2007年第1期,第146页。

(48) 费孝通、方李莉:《早年生活与文化熏陶——费孝通访谈录》,《民族艺术》2002年第3期,第12页。

(49) 万古蟾:《我的自述》,《上海电影史料》编辑组编:《上海电影史料》第6辑,上海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史志办1995年版,第19页。

(50) 万籁鸣、万古蟾:《闲话卡通》,《明星》1935年1卷6期,第19页。

(51) 万籁鸣、万古蟾:《闲话卡通》,《明星》1935年1卷6期,第19页。

(52) ⑤万古蟾、籁鸣、超尘:《中国卡通大会(上):明星影片公司卡通科精选出品》,《明星》1936年5卷6期。

(53) ④佚名:《卡通短片民族痛史,在重庆开映遭干涉》,《电声》1935年第4卷第49期,第1060页。

(54) 王薇:《万古蟾动画电影创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艺术学院,2017年,第17页。

(55) ③佚名:《万氏卡通新作<合力抵抗>》,《影与戏》1937年1卷9期,第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