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电影制片厂
太原沦陷之后,西北影业公司在五台山进行的《塞北风云》摄制被迫中断,人员再度流散。在此前后,西北影业公司由第二战区文化抗敌协会接办,更名为“西北电影制片厂”。与此同时,“西电”的管理组织发生了变化,新任厂长梁綖武、经理温松康、副厂长沈浮、制片部主任秦威。“西电”先迁至西安试图与士绅张得绅合作,后因“粤—汉—陕—鄂交通斩断之后‘西电’器材受到影响,不得不从西安迁厂成都市灯笼街92号,以便在器材运输上获得便利”。据罗学濂先生统计,战时“西电”规模“仅有编导一两人,演员数人,连其技术、事务工作者尚不超出50人。”由于经费困难,“西电”于1942年停业。
这一时期,“西电”经历了重组,《中国电影发展史》中记述:“公司内倾向进步的人士,在与当时在政治部第三厅任主任秘书的阳翰笙取得了联系后,邀请了进步电影戏剧工作者瞿白音、沈浮、贺孟斧等参加了西北影业公司……”这位“公司内倾向进步的人士”正是时任“西电”厂长的梁綖武。梁綖武系山西崞县籍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负笈日本,在东京商科大学求学,其间与郭沫若、陈北鸥、秦威等文化艺术界人士有交往。回国之后,他因与阎锡山的亲缘关系担任“第二战区文化协会”负责人,主持了一系列文化事业,包括西北电影制片厂、民族革命大学、民族革命出版社、民族革命通讯社等。梁綖武为这一时期“西电”力量的集结发挥了关键作用。
其间,“西电”业务骨干有瞿白音、沈浮、贺孟斧、陈晨、杨霁明、程默、秦威、姚俊初、吴雪、谢添、欧阳红樱、金淑芝、杨琼等,创作了剧情长片《风雪太行山》《老百姓万岁》以及大型纪录片《华北是我们的》。《风雪太行山》由贺孟斧编导,讲述太行山区以务农和放牧为生的农民老马一家的故事。老马(谢添饰)和儿子小马(耿震饰)、儿媳(欧阳红樱饰)过着清贫却安宁的日子,但好景不长,日本鬼子入侵之后,不仅肆无忌惮地掳掠太行山的矿藏,还强迫小马等乡民做工,令其受尽欺压和榨取。为了救出儿子,老马帮敌人带路,结果非但未使小马得救,反倒由于抵抗被弄瞎双眼。终于,悲愤交加的老马加入了农民、矿工联合反抗敌人的行动中。
《老百姓万岁》(又名《大地烽烟》)由沈浮编导,影片改编自萧殷(署名“萧英”)发表于《新华日报》的纪实文学《井圪塔的血》,是“抗战时期唯一一部正面描写抗日民主根据地人民抗日斗争的故事片”(24) 。影片讲述井圪塔村的一个青年农民(吴雪饰)作为村里民兵组织者,带领大家进行训练,准备抗敌。他与少女环儿(金淑芝饰)结婚之后参军入伍。环儿与众多乡亲在山中与敌人周旋,在抵抗中不幸牺牲,只有两个孩子侥幸逃生。他回乡目睹这般惨烈的现实,悲愤激发出强烈的仇恨,将孩子们带回部队,投入新的战斗中。沈浮认为,影片优点在于其“全片背景充满着北方色彩”。
由于物资匮乏,“西电”经营困顿,后期转向话剧演出,组织现实剧团。公演话剧包括:贺孟斧导演,欧阳红樱、耿震、姜祖麟主演的《新生》;谢添导演,谢添、金淑芝、齐梦非、项爱茹主演的《软体动物》;瞿白音导演,耿震、李恩琪、刘郁民主演的《心防》;瞿白音导演,谢添、陶金、贺守文、欧阳红樱主演的《民族光荣》;瞿白音执导,贺守文、徐茵主演的《残雾》等。
除了三个国营电影制片机构之外,还有一家专门从事教育电影拍摄的机构——创立于抗战时期的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简称“中教”)。1942年1月,经过不足八个月的筹备,“中教”即告成立并投入工作,厂址位于重庆北碚,战后迁回南京玄武湖樱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