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抗战时期中国电影的广泛存在与历史延续

导论 抗战时期中国电影的广泛存在与历史延续

以“抗战”和“电影史”为关键词的论述主要存在着以下两种研究角度:其一是狭义的“抗战电影”研究,涉及抗战期间具有明确抗战意识,以激发民族情感、宣传鼓动抗战为主旨的影片,包含故事影片、纪录片、抗战歌曲短片等一切形式,主要创作于沦陷前的上海、香港等电影生产基地,以及全面抗战期间的大后方、根据地等;其二是较为广义的“抗战时期电影”研究,即以抗日战争为时间阶段的中国电影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起,以《中国电影发展史》为代表的大多数中国电影史述在对待以上两种研究角度时常常是含糊不清的。在很多情况下,会以“抗战电影”作为“抗战时期电影”的一种标准。更有一些时候,会不自觉地以“抗战电影”代替“抗战时期电影”,其极端的表现就是将抗战时期的部分电影排斥在中国电影之外,这其中主要涉及的有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沦陷的原上海租界出品的电影,此前已沦陷的中国华北、东北地区出品的电影。因此,在抗战时期或是整体中国电影历史的版图上,始终存在一个“黑洞”。随着历史材料日渐丰富和认识的逐步深入,我们对于抗战时期电影的观察和研究经历了一个时限和地域逐渐拓展的过程。无论是从电影生产的地域、环境、受众,还是从产业、文化、艺术的延续性上考察,包括沦陷地区电影在内的抗战时期电影,无疑都与抗战前后的其他中国电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电影的发展从未中断,弥合“黑洞”,构建完整的中国电影历史叙述,找寻存在于其中的种种传承和连接,是电影史研究者的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