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2018年春节前,我收到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姜良芹教授的邀约,参与撰写抗日战争专题研究项目中的抗战电影部分的内容。考虑到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或许不能保证如期完成写作,我邀请张丹加入了本书写作。她在这一年以优异成绩从上海戏剧学院博士毕业后来到南艺电影人口述历史中心工作,博士论文进行的也是相关问题的研究。
经商讨后,我们对全书做了如下分工,由我设定全书提纲,写作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一节、第七章、第八章、余论,张丹则写作第三章二三四节、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九章。我和张丹都有些小小的拖延症,很多内容都是在最近半年时间里完成的。尤其是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间宅在家中闭门写作的时光,我们总戏称这将是难以抹去的共同回忆。
抗战时期电影是近年来电影史研究的热门话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对全面抗战时期的电影研究就逐渐走向深入。或许在历史学领域的研究看来,电影史是一个再微小不过的问题,但本书的论题也涵盖了十四年间的电影整体发展(几乎囊括了民国期间电影生产创作最活跃的阶段),并涉及上海、香港、重庆、长春、延安等多地电影业,纵横交错,线索交织。一方面我们被电影史研究中这个有名的“黑洞”所深深吸引,另一方面有前辈研究的珠玉在前,又有近年来多篇优秀青年博士的论文在后,我们在进入这个话题时的确有难以下手之感。在设计提纲阶段,经过多方求教和认真思考,我们决定在对十四年抗战时期电影发展进行整体思考的基础上,着重对电影产业发展进行梳理与研究。
本书较大的缺憾是未能发现更多的未刊档案资料。写作期间我们也曾赴重庆、上海、长春等地试图查找,但电影类档案本身留存下来的较少,又经过数代学者耕耘,很难再有新的发现。这一缺憾本想留待全书完成前稍加弥补,也因疫情导致档案馆闭馆而最终未能实现。我们只能尽可能利用已经结集出版或现有研究成果中已被发现的档案。当然我们也尽最大可能利用了数字时代各类资源库中的民国时期报刊、书籍等历史资料,它们不仅留存了更多电影发展的足迹,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电影业生存环境。
感谢众多学者的前期成果给予我们研究上的启发;感谢张宪文教授和陈山、李道新、石川、虞吉教授等诸位前辈在写作期间给予的鼓励和指点;感谢李继锋、曹大臣、洪小夏、姜良芹教授对书稿不厌其烦的指正和修改。感谢母校南大提供如此难得的机会,促使我们以新的视角对抗战电影进行思考。还有太多的感谢要表达,似乎并不是我们这篇短短的后记所能承载的。电影史进入严肃宏大的历史学丛书,这应该不是第一次,当然也希望还有更多次。作为历史书写的一个小小分支,它实在需要更多的规范、帮扶和关注。我们这本还存在诸多疏漏的小书,仅仅是一种尝试。
秦翼
2020年5月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