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芳桃李赴战场
“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要选择战还是降……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影片《桃李劫》中的主题歌曲《毕业歌》传递出抗战风云之下,有为青年的报国理想。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时代儿女”们,在严酷的现实环境中如何自处,又将面对怎样的抉择?
影片《桃李劫》出品于1934年,应云卫导演,陈波儿、袁牧之主演。老校长(唐槐秋饰)在报纸上看到得意弟子陶建平(袁牧之饰)因盗窃罪被判死刑,难以置信的校长来到监狱探视,陶建平讲述了满载激情与理想走出校门之后,他与妻子黎丽琳(陈波儿饰)的遭遇。陶建平由于不肯迎合无良老板遭到辞退,妻子也因不堪忍受老板调戏不得不辞职。陶建平做苦力维持生计,妻子怀孕生产,沉重的家庭负担使他不得不再三忍受工头的欺辱。在一次意外中虚弱的丽琳摔成重伤,给这个不堪重负的家庭致命一击,陶建平向工头借钱不得,走投无路之下偷了钱,却并没能够挽回妻子的生命。陶建平将孩子送到育婴堂,等待他的已是冰冷的手铐。罪恶的社会将风华正茂、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推向绝望深渊,影片充满激烈的批判性。《桃李劫》成熟的声音运用堪称中国电影史上的典范。
1935年,“电通”公司出品了由许幸之导演的影片《风云儿女》,与社会悲剧《桃李劫》不同,《风云儿女》在呈现青年逐渐冷却的热忱与堕落的同时,给予了主人公反思与重新抉择的机会,这是一个青年成长的心路历程,也是投入革命,找到正确的方向的过程。青年诗人辛白华(袁牧之饰)和大学生梁质夫(顾梦鹤饰)是东北同乡,东北沦陷之后,他们流亡到上海,邻居是从华北而来的阿凤(王人美饰)与母亲(高逸安饰),辛白华与梁质夫尽力帮助这对母女。阿凤母亲去世后,辛白华资助孤立无援的阿凤去读书。梁质夫因受参加革命的朋友牵累被捕入狱。辛白华躲入史夫人(谈瑛饰)家,与史夫人过上了骄奢放逸的同居生活。阿凤加入歌舞班在各地演出,在青岛遇到了度假的辛白华,一曲《铁蹄下的歌女》触动了辛白华,使他重新抉择未来的道路。梁质夫牺牲的消息使他惊醒,与阿凤共同投入了革命的洪流当中。时评称:“在中国影坛上少有站在时代前面而昭示整个出路的作品,就是《风云儿女》这样的剧本,也算是凤毛麟角了。”(22)
谈到《风云儿女》,许幸之称影片所讲述的内容是大时代中的普通青年的儿女常情。他们被环境所迫,流离失所,悲欢离合,最终从戎抗敌,完成时代的使命。《风云儿女》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肯定,认为影片真正走进了大众当中,以通俗的方式为观众灌输进步的思想,有效地发挥了动员力量。在形式上,移动镜头的运用颇具技巧,孙绍谊教授提出不仅“有技巧地交代了故事的叙述主线”,即交代出辛白华与史夫人,以及阿凤之间的情感关系,且“暗含着对上海都市非人生活的控诉”。(23)
与《风云儿女》相似,《十字街头》同是表现青年在生活的“十字路口”经历困惑与迷茫后,最终寻找到出路。影片由沈西苓导演,赵丹、吕班、沙蒙、施超等主演。沈西苓(1904—1940),原名沈学诚,笔名叶沉。他是浙江德清人,青年时代就读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后旅日留学,其间开始接触戏剧创作,担任小剧场实习美工。回国后,沈西苓与许幸之等同道组织了“时代美术社”等美术团体,后进入“天一”公司担任美工师,在《歌场春色》《有夫之妇》等片中担任美工。1933年他加入明星电影公司,导演了《上海二十四小时》,并参加了《姊妹花》《女儿经》《乡愁》《船家女》等片的创作。《十字街头》以群像方式塑造了老赵、小徐、刘大哥、阿唐四个失业青年的生活与精神困境,讲述了他们从彷徨绝望,最终走向抗争的过程。
1937年,“新华”出品、史东山导演的影片《青年进行曲》则在抗日意识上表现得更为激进。青年大学生沈元中(张慧灵饰)被卖国奸商所杀,他的好友王伯麟(施超饰)与女工金弟(胡萍饰)是一对恋人。伯麟的父亲王文斋(顾而已饰)与日本人勾结做着走私粮食的生意,为了走私之便利,要求儿子与袁蕴玉(许曼丽饰)结为夫妻。王伯麟却被金弟引导开始参加抗日活动,并劝阻父亲。王文斋安排伯麟与袁蕴玉同去上海,归来后,金弟已病逝。王伯麟经历了悲痛与消沉,最终决心替亡友复仇。他在父亲派宝生(徐韬饰)与日寇进行交易时,反复劝阻无效后将宝生杀死,投身革命。
影片《青年进行曲》通过一个“舍家保国”的故事,建构了全新的父子关系,在传统的伦理关系中,父亲承担引导的角色,但此片中却发生倒置。王伯麟最终选择“弑父”和“弃家”实现了自我。(24) 《青年进行曲》制作于全面战争爆发前,公映于七七事变爆发后第三天,时评称“我生平看电影没有如此痛快过”,“华北局势如此紧张,国军正在为民族抗战,而《青年进行曲》却是在‘炮声响了’的时候出现,这实在不容我们忽视”(25) ,观众不断拍手,足见“中国人心未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