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抗战电影社”始末

一、 “陕甘宁边区抗战电影社”始末

陕甘宁边区最早的抗日文艺团体是中国文艺协会,1936年11月22日,毛泽东、博古、林伯渠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出席协会成立大会。抗战时期,文学、戏剧等根据地文艺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地展开,电影亦如是。根据研究者钟敬之在其主编“延安文艺丛书”《文艺史料卷》的工作中所搜集到的中共中央《新中华报》中的两则消息,1938年3月28日,陕甘宁边区青年救国会召开发起人大会,会上决议成立“陕甘宁边区抗敌电影社”,并且推选出沙可夫、高朗山、赵品三等人成立筹备委员会,在此之后,又推选高朗山担任陕甘宁边区抗敌电影社主任,赵品三为副主任,艾丁担任秘书长兼总务部长,徐肖冰为技术部长。(1) 4月1日,陕甘宁边区抗敌电影社正式成立。

在发表于《新中华报》之《陕甘宁边区抗敌电影社成立启事》一文中,明确该社的任务是“用抗战中的血的经验来教训我们全中国的人民,使他们更坚决地走上抗战的道路”。在这则报道中,还说明了该社“除了拍摄抗敌影片外,还摄制前方战区和边区生活等新闻影片”,并公示出接洽地点为汉口或西安八路军办事处。

徐肖冰(1916—2009),浙江桐乡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大家庭。在偶然的机缘下,他来到上海的天一电影公司,开始了一生的电影事业。“天一”时期,徐肖冰跟随陈祥兴学习剪辑与照片洗印,掌握了基本的摄影技能。1934年,他经司徒慧敏介绍进入电通公司担任摄影助理,参与了影片《都市风光》《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神》的拍摄。在这一时期,他与吴印咸等进步电影人有了深入的接触,后加入“明星”二厂,参与摄制《生死同心》《十字街头》等片。“明星”二厂解散后,徐肖冰在吴印咸的建议下,与其共同前往山西参加西北影业公司的工作。在进行何非光导演的《塞外风云》的外景拍摄途中,七七事变爆发,返回太原后,面对“西电”人员的分流,徐肖冰决定加入八路军。也正是这一时期,徐肖冰与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秘书赵品三结识,在赵的安排下,徐肖冰带着吴印咸送给他的“雷丁那”照相机和向西北影业公司“借”的摄影机走向了延安。“……向西北电影公司借了一架摄影机和一盒胶片,条件是我在前线拍到的胶片可以提供给他们,而且以后要把摄影机再还给他们,他们竟然答应了。就这样,在9月下旬,我带着电影和照相器材,还有简单的行李,来到太原八路军办事处报到,我成了八路军的一员。”不久徐肖冰离开太原,经过五台山的八路军总部后来到延安,被分配到政治部宣传科做摄影干事,负责延安各个单位和场合拍照工作。

对于“陕甘宁边区抗敌电影社”的成立,徐肖冰回忆道:“由于抗日战争宣传的需要,延安决定成立一个陕甘宁边区抗敌电影社,把在延安的许多热心电影事业的人员都集中起来了,另外还有一些领导也参加进来,便于协调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 徐肖冰称,为电影社顺利开展工作,他与赵品三被派遣前往武汉购置器材,但此行并没能买到器材。此事与《新中华报》记载相符,在徐肖冰的记忆中,他们在汉口待了三天就返回了延安。(3) 在武汉,徐肖冰、赵品三向周恩来同志汇报了工作,周恩来同志指示他们先回去,自己已经安排袁牧之筹备延安拍摄电影的事宜,正在香港购置器材。返回延安后,徐肖冰便进入“抗大”学习。由于器材未能到位,抗敌电影社便不了了之,但正如徐肖冰所说,是陕甘宁边区“几个部门在自己的政权下创办电影事业的一个开端”(4) 。陕甘宁边区抗敌电影社与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虽然同在延安,但两者并不具有组织上的延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