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陷后的香港电影业
1941年12月25日是香港历史上的“黑色圣诞节”,仅仅比另一座“孤岛”晚了十几日,香港这座“孤岛”也沦陷了。
资料显示,沦陷前夜,香港照常歌舞升平,而沦陷期间香港娱乐业也看似并未凋零。汪伪时期的《申报》在1942年2月的一则报道中,宣扬日军占领下香港人民的“臣服”和“安定生活”,提及娱乐业时,描述“电影院及中国戏院亦已复业。惟仅准开演日戏”。(132) 日本侵略者在当年3月组织“香港电影协会”,其任务就是向市民提供“健康的娱乐”(133) ,至1942年年中,电影院已放映着中华电影公司运送而来的以上海地区为主生产的电影,且常常出现“狂满”“抢定”等广告字样。上海“孤岛”时期的商业片也被送来重映,如“艺华”《少奶奶的扇子》《风流寡妇》,“国联”《铁扇公主》,“国华”出品周璇主演的一系列影片等,除了解决新片片源不足问题外,也是由“中华”经手,再榨取一遍这些影片的利润。甚至《姊妹花》《再生花》之类30年代初期的影片也曾在港放映。侵略者控制不了香港的电影工作者,像是要借旧片重映获得另一种形式的控制力,仿佛这样一来胡蝶等一众电影明星就都在帮助其粉饰太平了。另一个奇特的现象是,此时电影多系上海制作,均为国语版本,而日本人网开一面同意上映的好莱坞影片,或有“译意风”说明也都标明为国语。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前一力推行的限制粤语片政策,竟然在香港沦陷时期实现了。这一方面是电影制作实际所致,另一方面也说明日本侵略者并不想所占领的中国土地上出现太大的文化差异,好方便其推行统一的殖民文化。日本侵略者当然也不会放弃对其侵略政策与军事“战绩”的宣传。如“睥睨世界影坛,为我东方电影艺术放万丈光辉”的《南海征空》,当为炫耀日本空军侵略南海的宣传影片,也由当时的中华电影公司派送至香港开映,发行时还对开展日语教学的学校提供优惠,在广告上称“日语学校可备函至中华电影公司索取本片优待券”(134) 。
余慕云在《香港电影史话》中引述《香岛日报》刊载的日军于1942年6月5日颁布的《映画演剧检阅规则》,规定“关于映画及演剧,在未放映及上演之先,须受总督部报道部之检阅,俟得许可后,方能实施放映及上演”。涉及侵略的管制条款有:
第三条:映画演剧至内容,若抵触左(下)记事项,得禁止映演或消除其中之一部。
(一) 对皇军有不敬之处者。
(二) 对国策有加诽谤、批判之处,或被认为有妨害国策之处者。
(六) 有益于敌国及敌性国家,使观众对敌国生羡慕之心,或助成其羡慕之心者。
……
第四条:检阅结果,认定抵触规则则禁止映演或削除一部之余,即不得再作异议之申请,映画得施以没收。(135)
影片检查具体由日军映画班负责执行,而事实上,他们根本无本土影片可检。1941年4月,日本人即派人到香港拉拢文化界人士,“宴请”梅兰芳、蔡楚生等人到日军司令部“会谈”。司徒慧敏立即在《华商报》撰文揭露这一阴谋,指出这种手法“是专门利用被他吞噬到失了灵魂的人,把自己的骨肉送上给他们吞噬的”(136) 。香港沦陷后,电影人纷纷逃离香港,滞留香港的也坚决拒绝与日军合作。他们本想靠香港电影人拍摄纪念他们攻占香港的“辉煌战绩”的所谓《香港攻略战》,放出该片由“汤晓丹导演,吴楚帆、白燕等主演”的烟幕弹,却只骗得一名17岁的新进演员紫罗莲来饰演一个小配角(137) ,最终只能靠日本人自己拍摄了该部影片。
沦陷期间,香港没有出产过一部本土故事影片!
(1) 《红羊豪侠传》1934年《申报》宣传广告语。
(2) 《电通影片公司被瓜分,摄影机售与新华,收音机让与联华》,《电声》1936年第5卷第16期。
(3) 《从杨小仲从影历史说到<上海淘金记>假戏真做》,《中国影讯》1941年第12期。
(4) 《新华在最近十个月之中》,《新华画报》1938年第3卷第1期。
(5) 马技南:《胡蝶在港拍戏实现“神女”变为“胭脂泪”:一片两用 吴永刚陈皮分任国语片粤语片导演》,《电星》1938年第1卷第10期。
(6) 菲哥:《关于“欲魔”搬上银幕》,《新华画报》1938年第3卷第2期。
(7) 《新华在最近十个月之中》,《新华画报》1938年第3卷第1期。
(8) 无我:《战后电影界与新华公司》,《申报》,1938年11月1日。
(9) 景毅:《一年来艺坛大事记(上)》,《申报》,1941年12月30日。
(10) 《美商中国联合影业公司并承受,新华华成华新三影业公司启事》,《电声》1939年第8卷第11期。
(11) 海星:《今日上海电影界分析所谓“两大阵线”及其他》,《申报》,1940年8月11日。
(12) 于君:《中国电影史记》,《青青电影》1948年第16卷第26期。
(13) 欧阳予倩:《电影半路出家记》,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版,第36页。
(14) 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丛编》,台北:文建会2001年版,第56页。
(15) 影探:《苏怡再用陈云裳》,《天文台》1937年第25期。
(16) 《本港影星陈云裳赴美说》,《申报(香港版)》,1938年10月18日。
(17) 银笛:《陈云裳将由港来沪》,《申报》,1938年11月27日。
(18) 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丛编》,第56页。
(19) “青天白日满天下”原为“太阳一出满天下”,曾在大后方一度引发观众误解,导致《木兰从军》拷贝被焚的恶劣事件,后经欧阳予倩等出面澄清了误会。详见《陈云裳发表声明 木兰从军被焚》(《电影生活》1940年第5期)等报道。
(20) 《木兰从军》一片的时长实际约90分钟,这里应该是带些夸张的说法。
(21) ⑥《沪光大戏院内幕详情——开幕一月盈余五万》,《青青电影》1939年第1期。
(22) 《座价可观拷贝涨价:“木兰从军”生意眼成功》,《电影新闻》1939年第2期。
(23) 《米高梅向沪光提起交涉:因木兰从军停映尚遥遥无期,要求赔偿损失否则取消合同》,《上海生活》1939第3卷第4期。
(24) 《沪光与华成交涉解决:木兰从军移至新光开映》,《电影》1939年第4卷第4期。
(25) 根据《貂蝉》公映时电影院说明书所载电影本事。
(26) 《陈云裳是二十世纪的典型姑娘》,《银色》1940年第7期。
(27) 罗明佑:《中国电影与广东精神》,《中国电影(重庆)》1941年第1卷第2期。
(28) 《“三笑”双胞案实现,国华艺华剑拔弩张》,《中国影讯》1940年第6期。
(29) 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第105页。
(30) 《影场作战场人马大出动,剧情成军情间谍使技巧》,《青青电影》1940年第5卷第27期。
(31) 《张善琨国联公司将有大整顿》,《青青电影》1940年第5卷第27期。
(32) 衣梦:《民华与金星大别苗头,巴金的家上银幕》,《上海小报》,1940年11月4日。
(33) 《闪电手段果然出色 国联秘密购得家摄制权》,《电影日报》,1940年11月8日。
(34) 《巴金名著“家”昨午签约售与国联》,《新闻报》,1940年11月8日。
(35) 《新地狱本事》,《金城月刊》1939年第9期。
(36) 《黑天堂本事》,《金城月刊》1940年第15期。
(37) 蔓泉:《中级趣味在“新地狱”中》,《金城月刊》1939年第8期。
(38) 吴村:《“新地狱”制作闲述》,《金城月刊》1939年第8期。
(39) 《本报特讯》,《电影日报》,1940年11月3日。
(40) 剧本见《电影新闻》,1941年第31期至第45期。
(41) 《轻松细腻的<孤岛春秋>》,《大众影讯》1941第1卷第51期。
(42) 吴村:《<孤岛春秋>的制作》,《金星特刊》1941年第4期。
(43) 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第107页。
(44) 《李阿毛的剧本成问题》,《青青电影》1939年第28期。
(45) 白燕:《电影小说<李阿毛与唐小姐>》,《艺海周刊》1939年第6、7期。
(46) 《汤杰 详述他一生的从影史》,《青青电影》1940年“二十大明星小史特刊”。
(47) 民国时期多翻译为陈查礼,现多作陈查理。
(48) 张燕:《由好莱坞生产到中国制造:早期陈查理电影的类型创作与文化影响》,《当代电影》2014年第2期。
(49) 怡:《中国陈查礼大破隐身盗》,《新闻报》,1941年6月6日第10版。
(50) 见银丝:《新华筹摄又一滑稽片“六十年后上海滩”,张善琨亲自编写剧本》,《电影周报》1937年第2卷第4期;豫:《“六十年后之上海滩”:新华将摄之滑稽片》,《风月画报》1937年2月24日等消息。
(51) 奇王:《现世宝:<六十年后上海滩>中之新奇噱头》,《新华画报》1938第3卷第3期。
(52) 影片情节引用自《新隐身术》电影院说明书。
(53) 复:《新隐身术》,《亚洲影讯》1940年第3卷第15期。
(54) 上人:《唯一国产恐怖巨片 夜半歌声续集介绍》,《新民报半月刊》1941年第3卷第19期。
(55) 高小健:《吴永刚生平与创作年表》,《当代电影》2004年第9期。
(56) 谈洁:《新现实主义的弧光:论吴永刚“新华”时期的两部翻拍作品<胭脂泪>与<中国白雪公主>》,《电影新作》2018年第1期。
(57) 《白雪公主收入达八百七十万元》,《电影新闻》1936年第16期。
(58) 《白雪公主收入统计》,《好莱坞》1939年第46期。
(59) 《白雪公主在中国:观众四十余万突破记录》,《电声》1939年第8卷第29期。
(60) 士心:《白雪公主在荷兰:禁止儿童参观》,《新天津画报》1939年第4卷第18期。
(61) 海星:《吴永刚谈“中国白雪公主”》,《社会日报》,1940年5月1日。
(62) 根据《白雪公主》1940年首轮上映期间亚蒙大戏院电影说明书。
(63) 《“摩登地狱”故事》,《中国影讯》1941年第2卷第22、23期。
(64) 《吴村、韩兰根同遭难》,《中国影讯》,1941年10月31日。
(65) 《极有意识的铁扇公主》,《青青电影》1940年第5卷第37期。
(66) 陆仲任:《取经歌:“铁扇公主”插曲之三》,《国联影讯》1941年第1卷第8期。
(67) 《卡通片也要搭布景,“铁扇公主”工程艰》,《大美晚报》,1940年12月1日。
(68) 《“铁扇公主”替身演员决定》,《中国影讯》1940年第1卷第11期。
(69) 《国产第一部卡通长片:“铁扇公主”有彩色画面》,《新天津画报》,1941年12月12日。
(70) 《“铁扇公主”通宵工作 由国立音专配音》,《电影新闻》1941年第145期。
(71) 《卡通片也要搭布景,“铁扇公主”工程艰》,《大美晚报》,1940年12月1日。
(72) 《“铁扇公主”将发行连环图画集万氏昆仲著手绘制附照片》,《中国影讯》1940年第1卷第27期。
(73) 《“铁扇公主”插曲“取经歌”灌唱片》,《电影日报》,1941年11月20日。
(74) 《“铁扇公主”公映举行画稿展览大会》,《电影日报》,1940年11月14日。
(75) 《“铁扇公主”将开画展与全国摄影杰作展览合作》,《电影新闻》1941年第98期。
(76) 《“铁扇公主”放映前加映韩兰根等合演“老子与石子”》,《中国影讯》1941年第2卷35期。
(77) 《“铁扇公主”正片外万氏赶制卡通新闻介绍观众如何制卡通》,《电影新闻》1941年第52期。
(78) 思一:《是中国人,站出来说话!》,《闲书》1938年第1卷第3期。
(79) 黑暗:《“茶花女”在日开映》,《香海画报》,1938年12月3日。
(80) 《“茶花女”出洋后启事文献一束》,《社会日报》,1938年12月5日。
(81) 《同盟社揭露“茶花女”东渡真相》,《电声》1939年第8卷第6期。
(82) 《某方投资未成改变方针,转托白俄收买新片》,《电声》1939年第8卷第11期。
(83) 该文于1938年12月8日广泛刊载于《大晚报》《大美晚报》《华美晨报》《华美晚报》《译报》《导报》等,转引自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第99页。
(84) 《<木兰从军>佳评集》,《新华画报》1939年第3期。
(85) 香港电影资料馆2001年接受匿名捐赠者《孔夫子》胶片的捐赠(包括底片、声带片和剪辑碎片),2008年起开展修复工作,该底片为1948年战后重新发行时的冲印版本。2009年,修复后的《孔夫子》公映并发行DVD。详见香港电影资料馆编印《费穆电影孔夫子》手册(2010)序言“《孔夫子》的发现与修复”。
(86) 《孔夫子电影说明书》,民华影业公司出版《孔夫子影片特刊》,1940年12月。
(87) 衣梦:《民华与金星大别苗头巴金的家上银幕》,《上海小报》,1940年11月4日。
(88) 李零:《历史与文学》,香港电影资料馆编印《费穆电影孔夫子》手册,2010年。
(89) 金圣华:《父亲与<孔夫子>——记影片的缘起、摄制、失落与重见天日》,香港电影资料馆编印《费穆电影孔夫子》手册,2010年。
(90) 卜万苍:《我导演电影的经过》,《电影》1939年第37期。
(91) 麦格尔风:《广东“战地两孤女”:国产双簧有声电影庆告成功!》,《妇女生活》1932年第1卷27期。
(92) 老演员:《邵醉翁眼光转到“白金龙”》,《影戏生活》,1933年1月18日。
(93) 孙耀垣:《旅美侨胞集资成立大观电影公司自制影片 其第一次出品为粤语有声片“歌侣情潮”》,《中华》1933年第24期。
(94) 慕维通:《广东有声片在上海拍》,《开麦拉》1932年第99期。
(95) 菲菲:《暨南影片拍卖内幕》,《晶报》,1936年3月22日。
(96) 云衣:《暨南摄影队首都被扣留开拍未经复审之影片显然违章》,《电声》1935年第4卷第19期。
(97) 《中央电影检查会公函:第八十三号(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七日)》,《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公报》1936年第3卷第10期。
(98) 《中央电影检查会通告:第七十九号(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公报》1936年第3卷第12期。
(99) 《中央电影检查会通告:第八十一号(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公报》1936年第3卷第12期。
(100) 延期执行见多条公文,主要见于《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批答:电字第二十一号(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二月二十六日)》,《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公报》1937年第4卷第2期;《呈文:呈中央宣传部:中字二十八号(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二十八日)》,《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公报》1937年第4卷第4期等。
(101) 《讨论粤语声片,国片市场,国防电影三问题,华南电影界第一次座谈会》,《电声》1937年第6卷第7期。
(102) 《电检会开夜车 二十多部粤语片先后入京》,《中国电影》1937年第1卷第6期。
(103) 《粤语片滚滚而来 大观公司有三片改无声片送京审查》,《中国电影》1937年第1卷第7期。
(104) 《华南各制片公司请求取消粤语片禁令》,《大公报(上海)》,1937年6月13日。
(105) 剑青:《禁摄粤语片问题上海华南代表论争激烈》,《社会日报》,1937年6月22日。
(106) 金燕:《粤语片问题华南又公然抗令》,《中国电影》1937年第1卷第9期。
(107) 冰冰:《粤语片纠纷解决》,《晶报》,1937年6月22日。
(108) 本书提及香港地区作品信息,如未特别说明,均来源于香港电影资料馆目录。
(109) 《新嘉坡皇后戏院选举国防电影》,《电星》1938年第1卷15期,此处出现的《龙城虎将》一片,未见有其他的明确资料记载。
(110) 《香港国防电影的阵容》,《电影周刊》1938年第8期。
(111) 苏怡:《国防电影在华南》,《抗战电影》1938年第1期。
(112) 《南行一次居然转变了,张织云拍国防电影》,《娱乐》1936年第2卷26期。
(113) 《粤语肉感片冒称国防电影》,《星华》1937年革新第3期。
(114) 《投机影片<上海的西方>内容与目前战事根本无关》,《电影周刊》1938年第15期。
(115) 董狐:《香港取缔国防影片》,《电影周刊》1938年第15期。
(116) 《电检所主任徐浩抵港 商洽取缔毒素影片》,《申报(香港版)》,1938年9月19日。
(117) 谭友六:《加强华南电影教育》,《申报(香港版)》,1938年12月25日。
(118) 《中国电影教育协会香港分会昨成立》,《大公报(香港版)》,1939年12月13日。
(119) 蔡楚生:《国防电影与戏剧》,《申报(香港版)》,1938年11月11日。
(120) 夏衍:《我要算旧账——为<血溅宝山城>献映而作》,《救亡日报》,1938年7月26日,见《夏衍电影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第219页。
(121) 吴楚帆:《吴楚帆自传》,香港:伟清书店1956年版,第56—58页,转引自周承人、李以庄:《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22) 怪物:《关文清小史》,《影戏生活》1931年第1卷第43期 。
(123) 彦友:《“生命线”改编字幕送京检查》,《电声》1936年第5卷第13期。
(124) 赵卫防:《香港爱国文人关文清的电影生涯》,《电影艺术》2007年第4期。
(125) 《中国战时电影研完会为公映“延安内幕”郑重启事》,《大公报(香港版)》,1941年1月2日。
(126) 东方蕙芳:《两篇光荣史页在银幕上》,《立报》,1938年4月14日。
(127) 《血溅宝山城在渝献映》,《新闻报》,1939年8月8日。
(128) 尤扬:《香港电影艺术新的一面》,《申报(香港版)》,1938年12月18日。
(129) 《白云故乡第十八天最后映 中央戏院连映十七天客满创空前纪录》,《大公报(香港)》,1940年11月25日。
(130) [美]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
(131) [美]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第141页。
(132) 《日军占领下香港现状》,《申报》,1942年2月8日。
(133) [美]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第144页。
(134) 《申报》,1942年9月21日广告。
(135) 余慕云:《香港电影史话(第三卷):40年代》,香港: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60—61页。
(136) 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家协会编:《百年司徒慧敏》。
(137) 余慕云:《香港电影史话(第三卷):40年代》,第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