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发行与放映

三、 发行与放映

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垄断华北电影市场的强大发行、放映系统,具体来看,覆盖北平、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河南、山西、绥远8个省、直辖市,北平、天津、济南、青岛、芝罘、德州、石门、太原、张家口、山海关、厚和、开封、丰镇、唐山、济宁、潍县、秦皇岛、海州、徐州、新乡、保定、宣化、威海卫、大同26个城市的100多个电影院。主要发行“满映”和上海“新华”“华成”“国华”“艺华”“中联”“华影”等制片厂以及松竹、东映、日活、新兴、大都等日本电影公司影片,也包括与德、意国影片的发行业务。

根据梁亚平对华北地区电影院的统计,截至1942年,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在华北地区经营日片影院25座、国片影院60座、中日片影院14座、轴心国片影院6座、中片轴心国片共映影院1座,以上共计影院有106家。当时华北地区设有影院的城市计31座,以至于梁氏不无骄傲地写道:“公司创立。甫经三年,而影院增加之数,较诸当时仅仅四十九影院,已超过二倍有余。且在最近期内,公司方面更拟于若干都市中添设新电影院,借以扩大强化配给网。”(82)

具言之,“而因居留华北之日本侨民逐年增多,于供给以及安全娱乐一事,自亦不可忽略”,以1943年为例,华北地区日片影院、中日片影院共计39座,观众达5946349人,较之上年增加22万余人,“激增状态,颇堪惊异”。德、意影片之配给事务,共计有7座影院,分设于北京、天津、青岛、济南。“国片影院及中日影片并演影院,截至现在止,共计有75座,较之上年度增加24处。”除映演上海及“满映”所制影片之外,并上映由公司方面供给之京剧影片,“亦不时上演《大东亚战争新闻集》《胜利之记录》《马来战记》之数影片”。

除影院固定放映之外,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还设有巡回放映班,共计七班从事于各类巡回映演。以1942年上半年为例,巡映地方 245处、423次,观众567156人(83) ,此外慰问映演之观览者尚不包括在内,较1940年增长16倍,“进展如是之速,殊甚惊异。成绩如斯,非始料所及”。在华北公司的巡映中,于燕京道地区、保定地区、胶济地区、沧县公路地区、津浦县地区等七区另增定期售票巡映一项,每两个月巡回映演一次,每年计六次。(84)

由以上论述可见,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影片制作、发行、放映,对华北地区电影进行统一控制,具有一元化特权体制,牢牢控制着沦陷时期北平与华北各地的电影事业。

(1) 参见张泉:《殖民拓疆与文学离散:“满洲国”满系作家文学的跨域流动》,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107页。

(2) 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3页。

(3) 同上书,第26页。

(4) [日]佐藤忠男:《炮声中的电影:中日电影前史》,第81页。

(5) 参见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第38页。

(6) 同上书,第42页。

(7) 佚名:《川喜多冯节张善琨三氏参观满映的感想》,《上海影剧》1944年创刊号,第2页。

(8) [日]佐藤忠男:《炮声中的电影:中日电影前史》,第89页。

(9) 参见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第95页。

(10) 同上书,第205页。

(11) 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第40页。

(12) ③张奕:《我所知道的“满映”》,《长春文史资料(1986年第1辑)》,长春:长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印,1986年,第6页。

(13) [日]山口淑子、藤原作弥著,巩长金、孟瑜译:《李香兰——我的前半生》,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94页。

(14) 参见[日]古市雅子:《“满映”电影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

(15) 刘学尧、张锦:《刘学尧访谈录》,张锦分卷主编:《长春影事:东北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第115页。

(16) 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第44页。

(17) [日]古市雅子:《“满映”电影研究》,第67页。

(18) 同上书,第62页。

(19) 王则:《满洲电影剖视》,《电影画报》1943年第7卷第10期,第20页。

(20) [日]李香兰著,程亮译:《此生名为李香兰》,第6页。

(21) [日]山口淑子、藤原作弥著,巩长金、孟瑜译:《李香兰——我的前半生》,第89页。

(22) 化生、老陈、国泰:《影星与影迷》,《电影画报》1943年第7卷第3期,第58页。

(23) [日]古市雅子:《“满映”电影研究》,第79页。

(24) 运临:《满映喜剧绿林外史》,剧情轻松滑稽可观,《天声半月刊》1944年第5期,第17页。

(25) 佚名:《满映新作,燕青与李师师》,《电影画报》1944年第8卷第1期,第49页。

(26) 王则:《满洲文化漫谈会》,《华文大阪每日》1940年第4卷第10期,第35页。

(27) [日]佐藤瞻斋:《满洲文化漫谈会》,《华文大阪每日》1940年第4卷第10期,第33页。

(28) 王则:《满洲电影剖视》,《电影画报》1943年第7卷第10期,第21页。

(29) 李民、张锦:《李民访谈录》,张锦分卷主编:《长春影事·东北卷》,第86页。

(30) 王则:《满洲电影剖视》,《电影画报》1943年第7卷第10期,第22页。

(31) 林音:《满洲七大导演总批判:周晓波论》,《电影画报》1943年第7卷第3期,第24—25页。

(32) 张奕:《我所知道的“满映”》,《长春文史资料(1986年第1辑)》,第10页。

(33) 参见蒋蕾:《“满映”作家王则与三份杂志》,《电影文学》2009年第10期,第113页。

(34) 梅娘:《<满洲映画>的王则——一位日本朋友的笔记读后》,《新文学史料》2007年第2期,第87页。

(35) 王则:《满洲电影剖视》,《电影画报》1943年第7卷第10期,第22页。

(36) 梅娘:《<满洲映画>的王则——一位日本朋友的笔记读后》,《新文学史料》2007年第2期,第85页。

(37) 阿南:《满洲七大导演总批判:张天赐论》,《电影画报》1943年第7卷第3期,第27页。

(38) ②吕洲:《满洲七大导演总批判:朱文顺论》,《电影画报》1943年第7卷第3期,第28页。

(39) ④胡昶、朱晶:《朱文顺的电影人生》,《电影艺术》2007年第1期,第93页。

(40) 朱瑞红、韩欣欣:《刘国权,不应被遗忘的长影导演》,《电影文学》2010年1月,第153页。

(41) 《满映导演群像》,《电影画报》1943年第7卷第3期,第10页。

(42) 阿南:《满洲七大导演总批判:张天赐论》,《电影画报》1943年第7卷第3期,第27页。

(43) 李民、张锦:《李民访谈录》,张锦分卷主编:《长春影事·东北卷》,第75页。

(44) 《满洲文化漫谈会》,《华文大阪每日》1940年第4卷第10期,第34页。

(45) 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第55、56页。

(46) 参见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第127页。

(47) 同上书,第129—134页。

(48) 同上书,第165页。

(49) 参见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第203、204页。

(50) [日]古市雅子:《“满映”电影研究》,第90页。

(51) 同上书,第94页。

(52) 参见李道新:《帝国的乡村凝视与殖民的都会显影——以1937年“满映”制作的“文化映画”<光辉的乐土>和<黎明的华北>为例》,《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第48页。

(53) 梁亚平:《华北电影公司现状概述(上)》,《华北商工》1943年创刊号,第77页。

(54) 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第144页。

(55) 田静清编著:《北京电影业史迹(上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第91页。

(56) 《新民报》晨刊,孙柏、苏涛主编:《抗战时期北平电影活动史料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年版,第55—56页。

(57) 《<东亚和平之路>观后记》,孙柏、苏涛主编:《抗战时期北平电影活动史料集》,第4页。

(58) 参见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第146—147页。

(59) 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第144页。

(60) 《负推行国策使命之华北电影公司,昨日在怀仁堂成立 今后宣传事业增一生力军》,孙柏、苏涛主编:《抗战时期北平电影活动史料集》,第132—133页。

(61) 法令(甲)法规: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条例,《中华法令旬刊》1940年1卷3期,第5—6页。

(62) 《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梁亚平呈报代表官股股数除批令准予备案外咨请查照由(二十九年一月二十四日)》,《实业公报》,1940年第20期,第24页。

(63) 《华北电影公司摄影场昨举行破土仪式,预计八月建筑工竣》,孙柏、苏涛主编:《抗战时期北平电影活动史料集》,第134页。

(64) 《华北电影公司各部职员变更》,孙柏、苏涛主编:《抗战时期北平电影活动史料集》,第141页。

(65) 《时事解说:华北电影公司三周年纪念,加藤报道部长亲致祝辞》,《游艺画刊》1943年6卷1期,第6页。

(66) 孙柏、苏涛主编:《抗战时期北平电影活动史料集》,第147页。

(67) 同上书,第151页。

(68) 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第115页。

(69) 梁亚平:《华北电影公司现状概述(上)》,《华北商工》1943年创刊号,第78页。

(70) 裕振民:《电影时评:我过去从事电影工作之杂感》,《国民杂志(北京)》,1942年2卷5期,第41页。

(71)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新闻年鉴1984》,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4年版,第682页。

(72) 陈言:《太平轮上的柳龙光》,《中华读书报》,2014年12月17日,第2页。

(73) [加]卜正民:《秩序的沦陷》,第7页。

(74) 《华北电影公司摄制国语发音世界新闻片,第一报即行发行上映》,《三六九画报》1940年第5卷第18期,第15页。

(75) 《华影电影新闻班近况》,《三六九画报》1941年第8卷第10期,第30页。

(76) 《华影文化影片<新生华北>完成》,《三六九画报》1941年第8卷第10期,第30页。

(77) 梁亚平:《华北电影公司现状概述(上)》,《华北商工》1943年创刊号,第78页。

(78) 《水银灯下古城银光:华北电影公司之展望》,《游艺画刊》1943年第6卷第7期,第22页。

(79) 裕振民:《电影时评:我过去从事电影工作之杂感》,《国民杂志(北京)》,1942年2卷5期,40—41页。

(80) 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第116页。

(81) 参见《华北电影公司摄<十三妹>》,《新民报半月刊》1943年第5卷第10期,第9页。

(82) ②梁亚平:《华北电影公司现状概述(上)》,《华北商工》1943年创刊号,第77页。

(83) 池田一郎:《华北电影的现状》,孙柏、苏涛主编:《抗战时期北平电影活动史料集》,第245页。

(84) 梁亚平:《华北电影公司现状概述(上)》,《华北商工》1943年创刊号,第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