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映”历程及其电影“国策”
如前文所述,“满映”成立之前在东北地区率先服务于日军文化侵略的电影机构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映画班。1936年10月,“满铁”映画班扩大改组为“满铁映画制作所”,历任所长吉田秀雄、笕太郎,1941年“满铁映画制作所”并入“满映”,结束其使命。
1. 《满洲国电影对策树立案》的提出
1933年,在日本关东军参谋小林少佐的提议下建立了“满洲电影国策研究会”,该会以日本关东军和伪满警察为核心。是年8月28日,“满洲电影国策研究会”举行了第一次会议,会上确立了会长、委员等负责人,并开宗明义地提出建立该会目的在于“在‘满洲国’文化向上发展的时期,致力于电影的利用和普及,研究制定全国电影的制作、检查和统一管理等有关事项”(2) 。该会每月举行一次“恳谈会”,并在1933年11月27—29日举行“电影放映技术讲习会”,分别由国际电影新闻社社长市川彩、关东军参谋小林少佐、电影研究家小内友一、日本新田有声电影研究所岭贺清人讲授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各国电影教育运动及电影政策概况》《电影与文化论》《电影教育概论》《电影技术状况》等。
1936年7月,“满洲电影国策研究会”正式提出《满洲国电影对策树立案》,提议“国策电影”制作机构建立,理由主要包括:① 彼时电影不适于“教化满洲国民”;② “满洲国”上映最多的是美国、上海以及日本电影,不利于治安工作以及国民思想教育;③ 电影事业的管理、法律与制度不健全;④ 缺乏统一管理导致费用支出分散,甚至出现重复支出的现象;⑤ 日本电影公司进入“满洲”拍片在经济上和与日本拍片统筹的双重困难等。(3) 继之,电影“国策”审议委员会、准备委员会相继成立,审议委员来自关东军、日驻满海军部、伪国务院、伪军政部、伪外交部、伪民政部、日本关东局、日驻满大使馆、日关东宪兵队、“满铁”、铁道总务、伪协和会各部。
2. “满映”建立与沿革
1937年8月2日,伪满通过了《电影国策案》。8月14日,《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法》出台。8月21日,“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简称“满映”)正式宣告成立——至此,这一沦陷区最大的电影统制机构开启了它的时代,日本研究者佐藤忠男将之形象描述为“日本在‘满洲’创建的‘梦工厂’”(4) 。《满洲映画协会案内》野心勃勃地规定了“满映”使命所在。随后伪满起草了相对完善的电影法规,包括《满洲国映画法》《满洲国映画法施行令》《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法》。
对于“满映”的发展历程,根据其管理组织的沿革一般将之分为两个阶段——1937年8月21日至1939年11月1日为第一阶段,1939年11月1日至1945年10月1日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满映”设有总务、业务、制作三部,1938年总务部改为理事长室,业务部改为配给部。(5) 由金璧东任理事长,林显藏任专务理事,姚任任理事,中川增藏、恩麟任监事,初期人员共计100人,其中包括来自弘报处、协和会、“满铁”,以及《满洲日报》社的各部人员。1938年春,“满映”加入了一批来自日本日活公司的业务人员,包括根岸宽一、古川信吾等知名影人。此外,演员训练所的开办,使“满映”的创作力量大为充实,至1938年5月,“满映”人数已有约500人。(6)
1939年春,“满映”在南郊外的“南湖公园”洪熙街的新摄影棚竣工,办公地点同时迁址,并引入了新的设备。川喜多长政、冯节、张善琨在几年后参观“满映”时不禁感叹:“满映的设备,极为完善,堪称远东第一,仅有六年的历史,居然达到这样地步,甚为惊异,而尤其人材方面颇值期待的,均系努力奋斗而得来技术和经验。”(7)
1939年11月1日,“满映”经历了至关重要的一次人事变动与改组——第二任理事长甘粕正彦接手“满映”,此人曾任伪协和会总务部长,被称为“满洲建国”过程中“最大功臣”。甘粕正彦在任期内对“满映”进行了多次大刀阔斧的改革,分别在1940年、1943年、1944年、1945年多次进行机构优化,甚至被称为“满映之父”,并积极建立了一系列卫星机构——伪满洲电影总社、伪“满映”光音工业株式会社、“新京”音乐团、伪满洲恒化工业株式会社、伪满洲音盘配给株式会社、伪满洲杂志社等。
在对“满映”使命的理解上,甘粕检讨失误,认为首先在于“日本电影业者的不作为”,其次归因于“政治对象的不确定”,进而明确未来的制片方针:
满映的使命是制作给满人看的电影,因此观众的对象必须定为满人……现在国家的要求是通过电影娱乐满人大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大家只要埋头制作一些满人喜闻乐见的电影便好,对吧?(8)
与此同时,甘粕还进行了人员扩充,广泛吸纳了新一批日本影人,不论党派,包括铃本重吉、内田吐梦、八木保太郎、杉山公平等。不容忽视的是,还大量起用中国人员,更多的“满系”电影人走向前台,他们是王则、朱文顺、周晓波、张我权、徐绍周、宋绍宗、张天赐、杨叶、王心斋、姜学潜、杨叶、张南、刘国权、王智侠……(9) 引入人才的同时调整薪金制度,提高员工待遇。
“满映”是一个制作、发行、放映三位一体的垄断机构。伪满经营全国影院包括大连、奉天、长春、哈尔滨、鞍山、抚顺、安东、吉林、四平街、公主岭、牡丹江、延吉、海拉尔、齐齐哈尔、锦县、龙井、山海关、旅顺、图们、佳木斯、承德、本溪湖、营口、通化、北平、天津、济南、青岛、太原、徐州、唐山、保定、上海、汉口、武昌、大同、石家庄等地,至1944年,“满映”经营影院共有213座。(10) 1939年,“满映”设立开发课,专事巡回放映,巡回放映网络覆盖至县、旗,各省配给16毫米电影,所映影片包括《万里寻母》《红色的威胁》《猴子的故事》《满映新闻》《朝日新闻》《非常线》《壮志烛天》《动物病院》《朝日儿童俱乐部》等。
1945年7月26日,美中英三国举行首脑会议后发表《波茨坦宣言》;8月15日,日本天皇宣读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7日溥仪仓皇举行退位仪式。关东军在苏联红军的步步紧逼下纷纷投降,伪满洲国覆灭。8月20日凌晨,甘粕正彦服毒自杀。“满映”时代结束,东北电影逐渐被收回“东北导演工作者联盟”,10月1日建立东北电影公司。
3. 从演员训练所到“大养成所”
为摆脱演员缺乏的困境,“满映”特筹备演员训练所,所长由近藤伊与吉担任。训练所分别在1937年11月、1938年3月、1938年5月分三期向社会招募学员进行训练,第一期学员张奕便是通过《康德新闻》和《大同报》刊登的招募广告知晓此信息。招募要求报考者须有小学以上之学历,15—40岁,男女均可。第一期招募来自长春和哈尔滨两地的学员43人;第二期男女学员50人;第三期计49人。从报名者与录取人数比例来看,可谓遴选严格。训练所招收演员有王宇培、索维民、王文涛、郭绍仪、王福春、张奕、孙晶、崔德厚、戴剑秋、宋来、高翮、侯志昂、李林、刘恩甲、张敏、郑晓君、林丽、侯飞燕、孙季星、于琦、季燕芬、夏佩杰、孟虹、王影英等共140人左右。(11) 训练所为学员供应食宿,并且每月每人发三元通讯费、牙具费(12) ,课程主要包括电影史、电影常识、表演、台词、形体等方面。
在张奕的记忆中,训练所位于宽城子二道沟一个改建的废旧车站台,内有演员养成所的教室、宿舍、食堂、练功室。教室里还可以放映电影。的确,此时“满映”正经历自身建设办公地、摄影场的过渡期。③初创期“满映”临时设址长春大同大街的日本毛纺织品商店二楼办公,在摄影场尚未建成之前,暂借宽城子二道沟一座借来的铁路仓库进行摄片工作。1938年进入“满映”的李香兰对此有清晰的回忆:“当时来说,这是个最漂亮的建筑。面临着林荫大道,那里有个清雅的饮食店,里面洋溢着高层社会的气氛……满映的办公室虽很气派,但作为我们工作车间的制片厂,则是一所极其简陋的改建房舍。当然,一座号称东洋第一、占地面积为五万坪(一坪约等于3.3平方米)的正式摄影棚已在新京(长春)南郊的洪熙街开始建设。在新址建成之前,只好在郊外的宽城子将北满铁道的旧车库改建临时摄影棚来使用。这是一所孤零零地建立在寂静的俄国村部落旁边的荒废房屋,周围是一片白杨林。这里设置的有声电影隔音室,既不起作用,甚至连门也关不严。冬天即使生着煤炉子,室内温度也要在零下二十度,每拍完一个镜头就得去烤烤手。”(13)
“满映”第一期演员训练的成功经验,使甘粕有志于将演员训练所扩充为“大养成所”,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适于为“国策电影”服务的人才。1940年12月27日“满映养成所”成立,赤川孝一任主事,木村庄十二、喜多广行等授课。养成所依据大学体制办学,设立演出科(导演、美术、编剧)、演技科、技术科(摄影、录音、剪辑)、放映科、经营科等五个科,学制为一年(14) ,每科开设15门课程。此间招收的学员有刘学尧、李春生、田福生、刘明仁、李占有、李如山、王宗堂、毕影、王芳兰等82人。刘学尧对木村庄十二有以下回忆:“基本是木村庄十二给我们当老师……他知识面比较广,没有架子,很好,不像有些日本人有架子。”(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