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纪录片《中国万岁》的摄制及其“不幸命运”

二、 大型纪录片《中国万岁》的摄制及其“不幸命运”

1937年,在抗战全面爆发的情形下,许幸之和吴印咸合作摄制了大型纪录片《中国万岁》。

许幸之(1904—1991),江苏扬州人,原名许达,笔名天马、丹沙等。许幸之自幼热爱绘画,13岁即师从名师习画,16岁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成为西洋画科的一名学生,21岁负笈日本,先后在川端画会、东京美术学校求学,同时与戏剧界友人交往甚密,积极参与话剧活动。回国之后,许幸之以置景师的身份跨界进入天一电影公司,投身电影行业,其间为《青春之火》(1933)、《苦儿流浪记》(1933)、《歌台艳史》(1934)、《黎明》(1934)、《王先生》(1934)等多部影片完成置景工作。1935年,许幸之在夏衍的建议下进入电通影片公司,导演影片《风云儿女》,并为电影主题歌《铁蹄下的歌女》作词,自此,许幸之从电影置景师转型成为导演。因战事临近,数部筹备中的影片未能投入拍摄,转而与挚友吴印咸共同拍摄了纪录片《中国万岁》,不幸的是,影片最终因未能过审无缘与观众见面。

许幸之是一位影坛“多面手”,除精于电影美术,导演业务纯熟之外,还创作过电影剧本《米》《望夫山》《随波而去》等。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电影教育家,对于电影本体与技术有着自身的思考,抗战胜利后,许幸之任教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其间编写了课程教材《电影导演论》《电影编剧法》《电影剪接》等。新中国成立后,许幸之执导了影片《海上风暴》,1954年,任中央美术学院研究室主任、教授,重新回到了美术创作与教育的道路中。

在文章《大型纪录片<中国万岁>的不幸命运》中,许幸之详细回忆了诞生于战火、同时也毁灭于战火的纪录片《中国万岁》摄制的来龙去脉。此片缘起于沈西苓的提议,他想拍一部反映抗日救亡内容的纪录片,达到宣传抗日的目的。沈西苓把这一想法告诉许幸之后,二人一拍即合,无奈经费筹措无门,便前去与明星二厂经理周剑云协商,鉴于纪录片拍摄成本不高,周剑云便欣然同意。此事既成,许幸之便邀挚友吴印咸共同参与,筹备期间,“八一三”战火点燃,两人扛起摄影机走向炮火纷飞的战场,摄取了珍贵的影像。

大型纪录片《中国万岁》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 将帝国主义侵犯中国的过程,依据时间的顺序,形象化地运用“地图、比较表、示意图”来表现,鲜明地体现出其“处心积虑妄图侵犯大陆,蚕食中国的狼子野心”(39)

(2) 敌人轰炸上海浦东、闸北居民区,在炮火的猛烈袭击下,房屋尽毁,火光冲天,黎民百姓深陷炼狱,不少妇女、儿童悲惨地死去。

(3) 民众的抗日活动,包括演剧、演唱等一系列的救亡文化活动,以及设立庇护所收容难民,工人组织抢救等。

影片主体由两部分构成,实景拍摄的镜头主要是上海的救亡运动、“八百壮士”抗敌等。各战区的影像以及“台儿庄大捷”“平型关大捷”的镜头是许、吴两人赴港搜集而来的影像资料。(40) 在影片结尾处,《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响起。

影片完成后,两人邀请友人观摩并提出意见,修改后经周剑云送审。但是,不久便收到了通知:该片由于“宣传共产党、表扬八路军”未能通过审查。更不幸的是,影片遭到扣留,甚至“底片、负片一起销毁了”。毋庸置疑,纪录片《中国万岁》是许幸之创作生命当中的荣耀,也是无可挽回的遗憾,也成为中国电影历史的荣耀与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