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还我热河

三、 还我热河

1932年,日军将侵略矛头指向了热河。1933年元旦,日军炮击山海关。爱国将领何柱国率领守军奋起抗击,经过三个昼夜的激烈巷战,守军第2、第3营将士全体殉国,山海关失陷。2月3日,张学良率东北军27名将领通电全国“保卫热河”。1933年2月,宋子文偕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张学良、陆军大学教育长杨杰以及张作相、朱庆澜等赴热河劳军,慰劳各级官兵及东北抗日义勇军,2月11日战斗打响。中央电影摄影场派出摄影队摄制纪录片《还我热河》,影片弥足珍贵地记录了以下内容:一、 宋子文、朱庆澜赴前线慰问将士;二、 北平妇女慰劳、当地民众参加抗日行动;三、 各处军情,日军暴力轰炸、守军拼死抵抗;四、 战地地理与军事景观。解说词抄录如下:

宋子文亲赴热河激励将士,朱庆澜亲到战地慰劳义军,北平的妇女也赶上前线。牛、马、骆驼也参加大战,运输辎重!崎岖的山岭阻碍行军,老百姓替我们战士凿山开路!看啊,整个民族一致动员了成千上万的民众欢送大军出动。

冰川断了我们战士的去路,但是阻不住我们战士前进!前进啊!前进!惨烈的血战爆发了!杀!杀!杀!!!暴日的飞机成群结队布满天空。敌人的炸弹不分城镇村庄乱炸乱轰,我们的战士正在浴血苦战。(129)

宋子文时任财政部部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抗日姿态鲜明,表示:“吾人决不放弃东北、吾人决不放弃热河,纵令敌方占我首都,亦决无人肯做城下之盟也。”(130) “如日军来攻,则将举全国之力量以与其周旋”(131) 。至于饷款,“子文必定筹划接洽,诸君安心拼命去杀贼就好了”。朱庆澜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会长,历任东北特区行政长官兼中东铁路护路总司令、华北慈善联合会会长、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会长、国民党检察院委员等职。九一八事变后,他组织辽吉黑热民众抗日后援会,自任会长,积极募款支持东北义勇军抗日。朱庆澜还是《义勇军进行曲》的命名者,冯玉祥曾评价其“只知有国,不知有身”,具有极高威信。画面中,宋子文与其他将领交谈、商讨战事。朱庆澜向战士深深地鞠躬,表达自己由衷的敬意。宋子文、朱庆澜出现在影像中,能够发挥坚定民众抗日意志的动员力量。“北平的妇女也赶上前线”“老百姓替我们战士凿山开路”则说明了民众对抗敌的贡献,对拼死抵抗的东北军拥戴,勾绘出一幅令人振奋的,官兵一致,民众拥护的“热河保卫战”画面。

“由山海关失守、石河之役起始,一直到喜峰口,宋哲元积极抗日,准备为反攻为止。其中包括了古北口、冷口、各处军情,对于万福麟、孙展英,各部义勇军的战事(热河失守以前)都有极详尽的收集。”(132) 以上证实《还我热河》中包含了丰富、激烈的战争画面,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在这片中虽然看不见大刀队手刃仇敌使人快意的事,但是他们出发和冲锋的勇敢、威武,的确能够‘起儒为勇’,使一般大好男儿振奋不少。”“描写孤军作战,血肉横飞,枪林弹雨的防御工作,它的惨酷紧张,当百倍于上次的《国难》。”日军的残暴袭击,守军的奋勇抵抗,使影片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与紧张节奏。在影片宣传上,还将“惨酷紧张”作为吸引观众的看点。

对长城、高山峻岭的险要地势的热河一带颇具地域特色的地景呈现,也成为此片的别具一格之处。“我们对于这世界七大建筑之一的万里长城,不是敬仰已久了吗?而对于那所谓高山峻岭,‘一夫当关万人难破’的热河不是也极愿一观真相吗?……影片对各险要所在的地势等等都是了如指掌的。”(133) 根据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者薛峤的描述,影片在剪辑上的蒙太奇运用也颇具匠心,表现敌机飞机盘旋的场面运用了“叠化”,将多次拍摄的胶片重叠在一起。画面上,四面八方的飞机来来往往,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感,(134) 《还我热河》于1933年4月10日在南京中央大礼堂开映,“请京中要人参观”,而后在各地进行巡演,一位上海观众称热切地盼望看到这部影片,更希望“还我热河”,在不久的将来,便能实现。

(1) 本书中关于抗战前后电影产业危机的部分内容(涉及本节、第八章第二节及余论)曾在成书过程中作为先期成果发表,编入本书时有所删改,见《胶片危机——对抗战前后电影产业的一种考察》,《当代电影》2019年第12期。

(2) 《胶片的来源问题》,《青青电影》1939年第4卷第28期。

(3) 《胶片激涨声中制片之成本及前途》,《电影》1939年第54期。

(4) 《胶片价涨》,《娱乐周报》1935年第1卷第22期。

(5) 《陆洁日记摘存》,中国电影资料馆内部刊印1962年版。

(6) 《国片界之致命伤 胶片价格高涨不已 联华影片数部被迫停拍》,《娱乐周刊》1936年第2卷第4期。

(7) 《电影胶片涨价》,《电声》1936年第5卷第4期。

(8) 《影响中国金融之白银问题》,《申报年鉴补编》,上海:申报年鉴社1935年版,第31页。

(9) 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86页。

(10) 参见孙路:《论民国时期的几次重大金融改革》,《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1) 上海总税务司署统计科:《海关中外贸易统计年刊》1935年第1卷,第3页。

(12) ⑤《罗明佑联华地位摇动》,《优游》1936年第15期。

(13) 《国片界之致命伤 胶片价格高涨不已 联华影片数部被迫停拍》,《娱乐周刊》1936年第2卷第4期。

(14) 《联华公司细胞里:吴性栽有十三万元经济实力》,《大晶报》,1936年6月29日。

(15) 李爱:《白银危机与中国币值改革》,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6) 上海总税务司署统计科:《海关中外贸易统计年刊》1935年第一卷,第3页。

(17) 罗明佑:《联华公司民国廿五年度状况报告书》,《联华画报》1937年第9卷第3期。

(18) 《罗明佑联华地位摇动》,《优游》1936年第15期。

(19) 《明星扩充 借款十六万》,《铁报》,1936年7月3日。

(20) 《受不景气影响 明星将大裁员》,《铁报》,1936年12月28日。

(21) 慕维:《吴性栽口气不小:大有做电影业托辣斯的企图》,《社会日报》,1937年4月20日。

(22) 参见李娜:《满铁对中国东北的文化侵略》,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

(23) 参见庄君:《日本对东北地区早期“电影殖民”的特点和本质——以1931年前大连地区电影放映业为中心》,《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24) 参见《电影与文艺》1932—1933年1—4期。

(25) 朱天纬:《<新土><东洋和平之道>——电影文化侵略的铁证》,《电影艺术》1993年第5期。

(26) 《宣传侵略影片,以伪满为目的地的“新土”内容剖视》,《电声》1937年第6卷第10期。

(27) 铁笔:《新土影片试映后记》,《电声》1937年第6卷第23期。

(28) 《请看今日之“新土”,竟是谁人之天下》,《影与戏》1937年第1卷28期。

(29) 《<新土>已停映:国民的愤慨是无济于事》,《星华》1937年革新第5卷。

(30) 刘长伦:《看不见“新土”受到了侮辱》,《电声》1937年第6卷第24期。

(31) 《抗议!电影话剧界三百三十五人对“新土”之意见》,《中国电影》1937年第1卷第3期。

(32) 朱天纬:《<新土><东洋和平之道>——电影文化侵略的铁证》,《电影艺术》1993年第5期。

(33) 《电影制片业执监委宣誓就职,呈请交涉“新土”开映事件》,《电声》1937年第6卷第24期。

(34) 《公共租界电影检查会指出“新土”影片必须删除四点》,《电声》1937年第6卷第23期。

(35) 《上海电影戏剧界关于<新土>运华公映的抗议》,《明星》1937年8卷6期。

(36) 《公共租界电影检查会指出“新土”影片必须删除四点》,《电声》1937年第6卷第23期。

(37) 《日本在满洲增兵与移民》,《申报》,1936年7月10日第9版。

(38) 《宣传侵略影片,以伪满为目的地的“新土”内容剖视》,《电声》1937年第6卷第10期。

(39) 《请看今日之“新土”,竟是谁人之天下》,《影与戏》1937年第1卷28期。

(40) 高木:《从“新土”中反映出来的日本》,《新国民半月刊》1937年第1期。

(41) 《“新土”已停映:国民的愤慨是无济于事》,《星华》1937年革新第5期。

(42) 阿兰:《电影教育的新功用,日本的国际亲善工具》,《社会日报》,1937年6月29日,第3版。

(43) 全生:《继“新土”之后又一辱华片,“国防全线八千粁”工部局禁止公映》,《电声》1937年第6卷第24期。

(44) 参见汪朝光:《影艺的政治:民国电影检查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5页。

(45) 参见宫浩宇:《电影政策与中国早期电影的历史进程:1927—1937》,第29页。

(46) 参见宫浩宇:《1927—1937年南京政府电影政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第34—35页。

(47) 《内政部、教育部检送<各地教育行政机关会同警察机关稽查电影办法>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文化”(1),第363页。

(48) 《电影片检查暂行标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文化”(1),第361—363页。

(49) 《外国人在华摄制电影片规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文化”(1),第365—366页。

(50) 参见《外国人在华摄制电影片规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文化”(1),第371—372页。

(51) 宫浩宇:《1927—1937年南京政府电影政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第39页。

(52) 参见吴研因:《教内两部前电检委员组织概要》,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中国电影年鉴1934》(影印本),第581页。

(53) 参见汪朝光:《影艺的政治:民国电影检查制度研究》,第33页。

(54) 陈立夫:《中国电影事业的展望》,载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中国电影年鉴1934》(影印本),第3页。

(55) 参见《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关于改组电影检查委员会以加强影片检查的文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文化”(1),第347—354页。

(56) 参见《邵元冲致国民党中央秘书处公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文化”(1),第354页。

(57) 《中央宣传委员会电影事业指导委员会》,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中国电影年鉴1934》(影印本),第570页。

(58) 参见罗刚《中央电检会工作概况》,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中国电影年鉴1934》(影印本),第589—591页。

(59) 汪朝光:《影艺的政治:民国电影检查制度研究》,第50—51页。

(60) 参见顾倩:《国民政府电影管理体制(1927—1937)》,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版,第262页。

(61) 陈立夫:《电影事业的新路线》,罗艺军主编:《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231页。

(62) 罗刚:《中央电检会工作概况》,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中国电影年鉴1934》(影印本),第589页。

(63) 汪朝光:《“<不怕死>事件”之前后经纬及其意义》,李长莉、左玉河编 :《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4) 参见《电影检查委员会成立三年来工作述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文化”(1),第394页。

(65) 《外交部与内政部等单位召开制定取缔侮辱我国之进口影片方针问题会议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文化”(1),第372页。

(66) 《黄绍竑、王世杰致行政院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文化”(1),第349页。

(67) 《国民政府禁映苏联革命影片的令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文化”(1),第377页。

(68) 《鲁涤平关于挽救电影艺术为中共宣传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文化”(1),第379页。

(69) 《电影检查委员会告诫国产影片公司不得摄制鼓吹阶级斗争影片的通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文化”(1),第369页。

(70) 《黄绍竑、王世杰致行政院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文化”(1),第350—352页。

(71) 《电全国电影界提倡新生活运动》,《申报》,1934年4月2日。

(72) 参见李九如:《从消费空间到“公民课堂”——战前新生活运动中城市影院的教育化改造尝试》,《电影评介》2018年第1期,第6页。

(73) 《新生活运动指导》,三民图书公司1934年版,第24页。

(74) 《新运会整饬电影:派员详细检查》,《山西省新生活运动促进会会刊》1935年第4期,第66页。

(75) 《中央宣传委员会征集新生活运动电影剧本启事》,《申报》,1935年4月8日,第6版。

(76) 孙明经:《<新生活>影片拟稿》,《电影与播音》1944年第3卷第3期,第6页。

(77) 《<体育皇后>金城大戏院广告》,《申报》,1934年4月13日。

(78) 《<体育皇后>山西大戏院广告》,《申报》,1934年5月11日。

(79) 《<体育皇后>荣金大戏院广告》,《申报》,1934年5月19日。

(80) 陈可民:《大路上》,《申报》,1935年1月1日。

(81) 全国儿童年实施委员会:《儿童年宣言》,《江西地方教育》1935年第16期,第11页。

(82) 《如何提倡儿童电影教育案》,《大公报(天津版)》,1933年7月22日。

(83) 大光明、平安电影院广告,《大公报(天津版)》,1934年12月9日,1934年12月11日。

(84) 《记儿童电影院开幕》,《儿童晨报》,1935年第227期,第6版。

(85) 《儿童幸福会创设儿童电影日》,《民众教育通讯》1935年第5卷第2期,第80页。

(86) 《本市积极筹备庆祝儿童节》,《申报》,1935年4月2日。

(87) 转引自刘夏威:《塑造“小国民”——全国儿童年研究(1935.8—1936.7)》,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第59页。

(88) 《教厅市府电影队分赴各乡区放映招待儿童前往参观》,《浙江教育》1935年1卷1期,第236页。

(89) 勃浪:《小言儿童电影周》,《明星(上海1933)》1936年6卷3期,第2页。

(90) 沐旦:《儿童电影周》,《明星》1936年6卷3期,第1页。

(91) 卞北辰:《值得注意的星期儿童电影》,《大公报(上海版)》,1936年12月5日。

(92) ②吴永刚:《小天使导演者言》,《电影时报》,1935年8月7日。

(93) 《小朋友大闹金城 争先恐后去看<小天使>》,《电影时报》,1935年8月16日。

(94) 凌鹤:《由儿童年的儿童电影谈到<迷途的羔羊>》,《妇女生活(上海1935)》1936年3卷2期,第58—59页。

(95) 《准中宣会函送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第四届年会呈请通令全国凡六岁以下儿童不准入普通电影院一案咨请转饬各电影院一体遵照并布告通知——咨各省政府》,《内政公报》1935年8卷18期,第182—183页。

(96) ②史诺登:《中央宣传委员会召开全国电影公司负责人谈话会详情》,《电声》1934年第3卷第12期,第224页。

(97) 《中央宣传会召集全国电影公司负责人谈话会》,《京报图画周刊》,1934年4月1日。

(98) 史诺登:《中央宣传委员会召开全国电影公司负责人谈话会详情》,《电声》1934年第3卷第12期,第224页。

(99) 陈立夫:《中国电影事业的展望》,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中国电影年鉴1934》(影印本),第3页。

(100) 史诺登:《中央宣传委员会召开全国电影公司负责人谈话会详情》,《电声》1934年第3卷第12期,第224页。

(101) 《电影谈话会开幕》,《申报》,1934年3月24日。

(102) 天:《电影谈话会各公司提案之内容》,《电声》1934年第3卷第13期,第247页。

(103) 《电影谈话会开幕》,《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公报》1934年第1卷第1期,第19页。

(104) ②《中宣会昨在沪召集电影界谈话会》,《申报》,1935年4月15日。

(105) 《中宣会十四日在上海召集第二次电影公司负责人谈话会》,《京报图画周刊》,1935年4月21日。

(106) 《中宣会昨在沪召集电影界谈话会》,《申报》,1935年4月15日。

(107) ②参见《第三次电影谈话会记详》,《电声》1936年第5卷第17期,第406页。

(108) 参见《第三次电影谈话会记详》,《电声》1936年第5卷第17期,第406页。

(109) 《罗明佑、陆涵章、黎民伟、金擎宇招待在<到自然去>摄影场上留影》,《联华画报》1936年第7卷第10期,第14页。

(110) 陈立夫:《中国电影事业的展望》,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中国电影年鉴1934》(影印本),第3页。

(111) 罗艺军主编:《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第238页。

(112) 郭有守:《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史》,载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中国电影年鉴1934》(影印本),第989页。

(113) 郭有守:《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史》,载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中国电影年鉴1934》(影印本),第990页。

(114) 同上书,第993页。

(115) 郭有守:《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史》,载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中国电影年鉴1934》(影印本),第996—997页。

(116) 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印:《电化教育》,重庆:正中书局1940年版。

(117) 《影人万古蟾赴京接洽卡通教育片》,《民众教育通讯》1937年7卷1期,第147—148页。

(118) 《影与戏》,1937年第1卷14期,第5页。

(119) 万籁鸣、万超尘、万古蟾:《谈电影卡通之技术效能及有声卡通摄制之困难》,《现象(上海)》1935年8期,第1页。

(120) 黎锡:《黎民伟:跟随中山先生干革命》,《光明日报》,2011年10月10日。

(121) 参见宫浩宇:《中国国营电影事业之滥觞——中央电影摄影场的创建及其在抗战前的电影活动》,《当代电影》2013年第7期,第59页。

(122) 参见宫浩宇:《中国国营电影事业之滥觞——中央电影摄影场的创建及其在抗战前的电影活动》,《当代电影》2013年第7期,第58页。

(123) 《赵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赵沨全集·第六卷·自述人生》,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年版,第33页。

(124) 宫浩宇:《军委会政训处电影股考略》,《当代电影》2014年第7期,第77页。

(125) 参见郑峻生编述:《如何抓住电影这武器》,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政治训练处电影股丛书,1933年版,第1—51页。

(126) [美]罗伦斯,李威译:《在抗战中成长的中国电影制片厂》,重庆市文化局电影处编:《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电影》,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第667页。

(127) 罗明佑:《战都行——西北电影制片厂是西北文化的拓荒者》,《国民公报》,1940年12月8日。

(128) 《太原艺坛情报,西北影业公司西北剧社积极进展》,《益世报》,1935年6月17日。

(129) 中国电影资料馆编:《燃烧的影像》,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5年版,第176页。

(130) 《宋张赴热士气奋发》,《国闻周报》,1933年第10卷第8期。

(131) ②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修订本)》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910页。

(132) ④灿烂:《中宣部编制<还我热河>日前已在南京公映》,《申报》,1933年4月20日,第5版。

(133) ③灿烂:《中宣部编制<还我热河>日前已在南京公映》,《申报》,1933年4月20日,第5版。

(134) 中国电影资料馆编:《燃烧的影像》,第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