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沦陷时期上海电影创作评析
在中国电影史研究中,对于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的叙述是模糊的。具体作品的讨论尚主要集中于上节中提到的几部合拍“问题电影”,存在于上海电影业全面沦陷期间的大多数影片,其创作中蕴含的丰富性仍需要大量补充研究。也正由于多数影片不是《春江遗恨》《万世流芳》那样的巨制合拍片,它们受到的关注与控制相对较少,反而更能体现上海影人自主的创作意愿。由于这些影片的被遮蔽,中国电影的发展缺乏有机连接。虽然全面抗战前由理论探讨和创作实践合力促成了电影艺术的跃进,“孤岛”时期的电影在有限的题材选择和商业压力下仍未放弃艺术探索,并有明确的民族化诉求,但战后电影却依然显得“跳空高开”,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民国时期电影艺术毋庸置疑的高峰,这期间缺乏合理的过渡。那么,四年的“沦陷电影”创作,到底在何种程度上继承了此前的艺术成绩,又为战后电影提供了哪些营养?目前我们只能根据十分有限的影像留存和文字文本的解读管窥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