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一、 档案及资料汇编

[1] 文天行、王大明、廖全京:《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史料选编》,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

[2] 重庆市文化局电影处编:《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电影》,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

[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汪伪政府行政院会议录》,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

[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6]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7] 李庚辰主编:《走向辉煌:中国共产党党史学习资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年。

[8] 熊月之主编:《稀见上海史志资料丛书7》,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

[9] 陈多绯编:《中国电影文献史料选编·电影评论卷1921—1949》,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年。

[10] 任一鸣主编:《延安文艺大系·文艺史料卷·上》,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年。

[11] 孙柏、苏涛主编:《抗战时期北平电影活动史料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年。

二、 文集、日记、回忆录、年鉴、大事记、志书等其他史料

[1] 《民国十六年中华影业年鉴》,上海:中华影业年鉴社,1927年。

[2] 洪深:《电影界的新生活》,南京:正中书局,1934年。

[3] 陈友兰编:《电影教育论》,长沙:商务印书馆,1935年。

[4] 《申报年鉴补编》,申报年鉴社,1935年。

[5] 《电化教育》,教育部社会教育司,重庆正中书局,1940年。

[6] 吴楚帆:《吴楚帆自传》,香港:伟清书店,1956年。

[7] 鲁迅:《鲁迅译文集(十)译丛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8] 尤里斯·伊文思:《我是怎样摄制<四万万人民>的》,《中国电影》,1958年12月27日。

[9] 陈晨:《忆<华北是我们的>拍摄经过》,《电影艺术》,1961年第5期。

[10] 陆洁:《陆洁日记摘存》,中国电影资料馆内部刊印,1962年。

[11] 欧阳予倩:《电影半路出家记》,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

[12] 黎莉莉:《<塞上风云>的摄制历程——兼怀应云卫同志》,《电影艺术》,1980年第5期。

[13] (日)川喜多长政:《我的履历书》,日文版连载于《日本经济新闻》,1980年4月3日—5月2日。

[14] 钱筱璋:《党的电影事业从这里开始——回顾延安电影团的奋斗历程》,《电影艺术》,1983年第9期。

[15] 钟敬之:《有关“陕甘宁边区抗敌电影社”情况》,《电影通讯》,1984年10期。

[16] 周扬:《周扬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17] 瞿秋白:《瞿秋白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18] 张奕:《我所知道的“满映”》,《长春文史资料 1986年第1辑》,长春:长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1986年。

[19] 孙瑜:《银海泛舟——回忆我的一生》,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20] (日)山口淑子、藤原作弥著,巩长金、孟瑜译:《李香兰——我的前半生》,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

[21] 田静清编著:《北京电影业史迹(上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

[22] 许幸之:《大型纪录片<中国万岁>的不幸命运》,《电影艺术》,1992年第4期。

[23] 陈播主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

[24] 万古蟾:《我的自述》,《上海电影史料》编辑组编:《上海电影史料》第6辑,上海广播电影电视局史志办,1995年。

[25] 吴贻弓主编:《上海电影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

[26] 钱筱璋:《八路军总政部电影团八年纪事(上)》,《新文化史料》,1999年6月。

[27] 钱筱璋:《八路军总政部电影团八年纪事(下)》,《新文化史料》,1999年8月。

[28] 徐肖冰:《带翅膀的摄影机:侯波、徐肖冰口述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9] 夏衍:《夏衍电影文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

[30] 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丛编》,台北:文建会,2001年。

[31] 徐肖冰、程默:《回忆毛主席为电影<南泥湾>题词》,《中国农垦》,2003年9月。

[32] 高小健:《吴永刚生平与创作年表》,《当代电影》,2004年第9期。

[33] 桑弧:《桑弧导演文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4] 梅娘:《“满洲映画”的王则——一位日本朋友的笔记读后》,《新文学史料》,2007年5月。

[35]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北京市市属市管高校电影学研究创新团队整理:《中国电影年鉴1934》(影印本),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

[36] 吴筑清、张岱编著:《中国电影的丰碑——延安电影团的故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37] 张伟主编:《中国现代电影期刊全目书志:1921—1949》,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

[38] 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家协会编:《百年司徒慧敏》,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

[39] 香港电影资料馆编印:《费穆电影孔夫子》手册,2010年。

[40] 姜云川、黎煜、张继东、彭琨、陈清洋:《姜云川访谈录》,《当代电影》,2011年第3期。

[41] 张锦分卷主编:《长春影事:东北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

[42] (日)李香兰著,程亮译:《此生名为李香兰》,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

[43] 钱筱璋、张建珍:《纪录片<南泥湾>》的诞生,《百年潮》,2012年第5期。

[44] 任文编著:《红色延安口述历史——延安时期的社团活动》,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45] 张军锋编:《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台前幕后(上册)口述实录》,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社有限公司,2014年。

[46] 中国电影资料馆编:《燃烧的影像——几年中国人民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胜胜利70周年》,北京:世界图书公司北京公司,2015年。

[47] 吴印咸:《延安电影团的故事》,《唯实》,2015年9月。

[48] 《赵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赵沨全集·第六卷·自述人生》,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年。

[49] 李镇主编:《郑君里全集(第4卷)》,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年。

[50] 黎煜:《新闻纪录电影卷:时代影志》,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8年。

三、 旧版报刊(2)

[1] 《大公报(上海版)》

[2] 《大公报(天津版)》

[3] 《大公报(香港版)》

[4] 《大观园·都会》

[5] 《大家》

[6] 《大晶报》

[7] 《大美晚报》

[8] 《大众影讯》

[9] 《电声》

[10] 《电通半月画报》

[11] 《电星》

[12] 《电影 戏剧》

[13] 《电影》

[14] 《电影画报》

[15] 《电影日报》

[16] 《电影生活》

[17] 《电影新闻》

[18] 《电影与播音》

[19] 《电影与妇女图文周刊》

[20] 《电影与文艺》

[21] 《电影月报》

[22] 《电影周报》

[23] 《风月画报》

[24] 《烽火·文艺新闻·战时特刊》

[25] 《妇女生活》

[26] 《歌女红牡丹特刊》

[27] 《工商公报》

[28] 《广东省政府公报》

[29] 《国防电影》

[30] 《国防论坛》

[31] 《国防周刊》

[32] 《国联影讯》

[33] 《国民公报》

[34] 《国民杂志(北京)》

[35] 《国民政府公报》

[36] 《海报》

[37] 《海关中外贸易统计年刊》

[38] 《海晶》

[39] 《海涛》

[40] 《海燕》

[41] 《行政院公报》

[42] 《好莱坞》

[43] 《黑白周报》

[44] 《华北商工》

[45] 《华股日报》

[46] 《华文大阪每日》

[47] 《华影周刊》

[48] 《江西地方教育》

[49] 《教育与民众》

[50] 《金城月刊》

[51] 《金刚钻》

[52] 《金星特刊》

[53] 《晶报》

[54] 《精华》

[55] 《救亡日报》

[56] 《剧影春秋》

[57] 《咖啡味》

[58] 《开麦拉》

[59] 《开心特刊》

[60] 《康乐世界》

[61] 《抗战电影》

[62] 《孔夫子影片特刊》

[63] 《快活林》

[64] 《立报》

[65] 《联华周报》

[66] 《萌芽月刊》

[67] 《民众教育通讯》

[68] 《明星公司特刊<上海一妇人>号》

[69] 《明星特刊》

[70] 《明星月报》

[71] 《木刻艺术》

[72] 《南洋》

[73] 《内政公报》

[74] 《女声》

[75] 《培英青年》

[76] 《七日谈》

[77] 《青青电影》

[78] 《清华副刊》

[79] 《三六九画报》

[80] 《山西省新生活运动促进会会刊》

[81] 《上海生活》

[82] 《上海小报》

[83] 《上海影剧》

[84] 《社会日报》

[85] 《申报(香港版)》

[86] 《申报》

[87] 《生活知识》

[88] 《时报》

[89] 《世界晨报》

[90] 《天津商报画刊》

[91] 《天声半月刊》

[92] 《天文台》

[93] 《铁报》

[94] 《通俗文化:政治、经济、科学工程半月刊》

[95] 《文学丛报》

[96] 《文友》

[97] 《锡报》

[98] 《戏剧报》

[99] 《戏剧与电影月刊》

[100] 《戏剧杂志》

[101] 《戏世界》

[102] 《现代电影》

[103] 《现象(上海)》

[104] 《香海画报》

[105] 《逍遥》

[106] 《新光》

[107] 《新国民半月刊》

[108] 《新华画报》

[109] 《新华日报》

[110] 《新民报》

[111] 《新民报半月刊》

[112] 《新天津画报》

[113] 《新天津画报》

[114] 《新闻报》

[115] 《新影坛》

[116] 《星光》

[117] 《星华》

[118] 《亚洲影讯》

[119] 《一四七画报》

[120] 《艺海周刊》

[121] 《艺术》

[122] 《益世报》

[123] 《银色》

[124] 《影迷画报》

[125] 《影坛春秋》

[126] 《影戏生活》

[127] 《影戏杂志》

[128] 《影与戏》

[129] 《甬潮》

[130] 《优游》

[131] 《游艺画刊》

[132] 《娱乐》

[133] 《娱乐周报》

[134] 《娱乐周刊》

[135] 《浙江教育》

[136] 《真光电影刊》

[137] 《正义》

[138] 《政府公报》

[139] 《中国电影》

[140] 《中国艺坛》

[141] 《中国艺坛画报》

[142] 《中国影讯》

[143] 《中华》

[144] 《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一周年纪念特刊》

[145] 《中华法令旬刊》

[146] 《中华周报》

[147] 《中联成立一周年特刊》

[148] 《中联影讯》

[149] 《中流》

[150] 《中外影讯》

[151] 《中学生》

[152] 《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公报》

[153] 《中央经济月刊》

四、 研究著作(含译著)

[1] 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二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

[2]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部编纂:《中国电影家列传》,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

[3] 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4]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黄汝成集释,秦克诚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

[5] 胡星亮:《中国现代喜剧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6] 余慕云:《香港电影史话(第一卷):默片时代》,香港: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6年。

[7] 余慕云:《香港电影史话(第三卷):四十年代》,香港: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8年。

[8] 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9] 李道新:《中国电影史(1937—1945)》,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 吴秀明编:《文化转型与百年文学“中国形象”塑造》,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 俞小一、黎锡主编:《中国电影的拓荒者——黎民伟》,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

[12] 郑景鸿:《笑里沧桑八十年》,香港:进一步多媒体有限公司,2005年。

[13] 李念芦、李铭:《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技术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

[14] 张爱玲:《张爱玲集·流言》,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

[15] 钱贵成、石雅娟等主编:《苏区文化新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

[16] 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7] 余峰主编:《论刘雪庵》,北京:中国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18] 严家炎、李今编:《穆时英全集》(第三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

[19] 周承人、李以庄:《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20] 顾倩:《国民政府电影管理体制(1927—1937)》,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

[21] 刘茜:《镜头里的风云变幻——薛伯青传》,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

[22] 杨远婴:《导演的谱系》,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

[23]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24] 邵迎建:《上海抗战时期的话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25] 汪朝光:《影艺的政治:民国电影检查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26] 黄一农:《二重奏——红学与清史的对话》,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

[27]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修订本)》第十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28] 刘斯奋主编,黄统荣编纂:《今文选·陆·艺谭卷》,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年。

[29] 虞吉:《大后方电影史》,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年。

[30] 杨远婴主编:《家之寓言:中美日家庭情节剧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年。

[31] 黄爱玲编:《诗人导演费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

[32] 赵汀阳:《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

[33] 张泉:《殖民拓疆与文学离散:“满洲国”满系作家文学的跨域流动》,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7年。

[34] 秦喜清:《中国电影艺术史(1920—1929)》,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年。

[35] 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36] 虞吉:《中国电影史(第2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年。

[37] 宫浩宇:《电影政策与中国早期电影的历史进程:1927—1937》,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年。

[38] 张明编著:《外国人拍摄的中国影像(1844—1949)》,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8年。

[39] (日)清水晶:《上海租界映画私史》,日本:新潮社,1995年。

[40] (日)佐藤忠男著,钱杭译:《中国电影百年》,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41] (美)傅葆石著,刘辉译:《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42] 李欧梵著,毛尖译:《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43] (日)古市雅子:《“满映”电影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

[44] (意)普里莫·莱维著,杨晨光译:《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

[45] (加)卜正民著,潘敏译:《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

[46] (日)佐藤忠男著,岳远坤译:《炮声中的电影:中日电影前史》,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年。

[47] 晏妮著,汪晓志、胡连成译:《中日电影关系史(1920—194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

五、 研究论文

[1] 陆弘石:《任庆泰与首批国产片考评》,《电影艺术》,1992年第2期。

[2] 贾磊磊:《喜剧电影与电影中的喜剧性》,《当代电影》,1993年第4期。

[3] 朱天纬:《<新土><东洋和平之道>——电影文化侵略的铁证》,《电影艺术》,1993年第5期。

[4] 朱天纬:《“友好”还是侵略——川喜多长政的电影文化侵略罪行》,《电影艺术》,1995年第4期。

[5] 李少白:《对“国防电影”阶段的扫描式考察》,《电影艺术》,1995年7月。

[6] 李道新:《抗战时期的电影观念》,《电影文学》,1998年12月。

[7] 汪朝光:《民国电影检查制度之滥觞》,《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

[8] 杨燕:《国民政府官营电影发展考略》,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9] 钱穆:《文化中之语言与文字》,《中国文学论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10] 费孝通、方李莉:《早年生活与文化熏陶,费孝通访谈录》,《民族艺术》,2002年第3期。

[11] 徐庆全:《周扬关于三十年代“两个口号”论争给中央的上书》,《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10期。

[12] 李爱:《白银危机与中国币值改革》,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3] 孙绍谊:《叙述的政治:左翼电影与好莱坞的上海想象》,《当代电影》,2005年第6期。

[14] 朱敬、辛显铭、桑新民:《解读孙明经教育——中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

[15] (美)毕克伟:《<春江遗恨>的是是非非与沦陷时期的中国电影》,《文艺研究》,2007年第1期。

[16] 张馨艺:《非常时期电影检查所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7] 殷福军:《首批中国动画片及作者的考证》,《电影艺术》,2007年1期。

[18] 胡昶、朱晶:《朱文顺的电影人生》,《电影艺术》,2007年第1期。

[19] 赵卫防:《香港爱国文人关文清的电影生涯》,《电影艺术》,2007年第4期。

[20] 黄德泉:《戏曲电影<定军山>之由来与演变》,《当代电影》,2008年第2期。

[21] 程季华:《病中答客问——关于<中国电影发展史>及其他》,《电影艺术》,2009年第5期。

[22] 罗卡:《早期香港电影制作的再探索——围绕“香港电影百年”的疑问》,《当代电影》,2009年第7期。

[23] (美)米莲姆·布拉图·汉森:《大批量生产的感觉——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经典电影》,《电影艺术》,2009年第5期。

[24] 孙路:《论民国时期的几次重大金融改革》,《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25] 陈思和:《从“少年情怀”到“中年危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视角》,《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5期。

[26] 李娜:《满铁对中国东北的文化侵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27] 陈墨:《“东亚之光”:何非光人生影事初探》,《当代电影》,2009年第2期。

[28] 蒋蕾:《满映作家王则与三本杂志》,《电影文学》,2009年第10期。

[29] 朱瑞红、韩欣欣:《刘国权,不应被遗忘的长影导演》,《电影文学》,2010年第1期。

[30] 石川:《复活的神女:阮玲玉的银幕人生与当代意义——为纪念阮玲玉诞辰100周年而作》,《当代电影》,2010年第4期。

[31] 陈墨:《真光不灭:罗明佑的事业与精神》,《当代电影》,2010年第8期。

[32] 张一玮:《<迎春花>:李香兰、城市影像与殖民时代的电影工业》,《文艺评论》,2010年第7期。

[33] 周楠本:《谈“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与“国防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东岳论丛》,2011年第8期。

[34] 黎锡:《黎民伟:跟随中山先生干革命》,《光明日报》,2011年10月10日。

[35] 谢阳:《用影像记录时代的面貌》,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36] 黄德泉:《举证<中国电影发展史>中之“史实”错误——先以该书第一编为限》,《当代电影》,2012年第2期。

[37] 宫浩宇:《1927—1937年南京政府电影政策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38] 陈墨:《<火烧红莲寺>被禁案的重诉与反思》,《当代电影》,2013年第1期。

[39] 宫浩宇:《中国国营电影事业之滥觞——中央电影摄影场的创建及其在抗战前的电影活动》,《当代电影》,2013年第7期。

[40] 邵迎建:《电影<春江遗恨>幕前幕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1期。

[41] 张燕:《由好莱坞生产到中国制造:早期陈查理电影的类型创作与文化影响》,《当代电影》,2014年第2期。

[42] 范可乐:《CEPA前后香港电影对于港人域外意识的交涉》,《电影艺术》,2014年第3期。

[43] 虞吉:《良心主义的美学构建》,《电影艺术》,2014年第6期。

[44] 陈捷:《沦陷电影的源起:“中华电影公司”探究》,《当代电影》,2014年第7期。

[45] 宫浩宇:《军委会政训处电影股考略》,《当代电影》,2014年第7期。

[46] 罗红希:《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47] 李道新:《帝国的乡村凝视与殖民的都会显影——以1937年“满映”制作的“文化映画”<光辉的乐土>和<黎明的华北>为例》,《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1期。

[48] 罗卡:《战后上海和香港的黑色电影及与进步电影的相互关系》,《当代电影》,2014年第11期。

[49] 鲁晓鹏:《卢米埃尔兄弟电影在中国放映考》,《电影新作》,2015年第1期。

[50] 陈言:《太平轮上的柳龙光》,《中华读书报》,2014年11月。

[51] 邵迎建:《从花木兰到张静娴——论电影<万世流芳>》,《现代中文学刊》,2015年第3期。

[52] 王腾飞:《转折与序曲:中华联合制片股份有限公司的建立及发展》,《当代电影》,2015年第4期。

[53] 丁珊珊:《莺歌燕舞外的政治杂音——重读影片<万紫千红>》,《当代电影》,2016年第3期。

[54] 黎锡:《<勋业千秋>的背后:一部记录孙中山先生光辉形象和北伐战争的影片》,《电影新作》,2016年第6期。

[55] 王腾飞:《争议的遗产——沦陷时期上海电影研究》,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

[56] 李频:《让我做你的声音吧:中国有声电影过渡时期的声音焦虑》,《当代电影》,2016年第11期。

[57] 姜贞、蒋晓涛:《近代留学生与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产业》,《电影评介》,2017年第1期。

[58] 庄君:《日本对东北地区早期“电影殖民”的特点和本质——以1931年前大连地区电影放映业为中心》,《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59] 王薇:《万古蟾动画电影创作研究》,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60] 洪知永:《“两面性”谜团中——“川喜多长政放任政策”研究》,《当代电影》,2018年第1期。

[61] 佟静:《缔造经典——女子越剧“红楼梦”与现代中国镜像(1942—1962)》,《红楼梦学刊》,2018年第4期。

[62] 陈国和、陈思和:《中年写作、常态特征与先锋意识——关于“70后”作家的对话》,《文艺研究》,2018年第6期。

[63] 李一君:《烽火年代的中国形象——中国抗战电影的海外传播与国际银幕上的中国抗战1937—1945)》,《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64] 谈洁:《新现实主义的弧光:论吴永刚“新华”时期的两部翻拍作品<胭脂泪>与<中国白雪公主>》,《电影新作》,2018年第1期。

[65] 黄德泉:《1938年延安某事备查》,《当代电影》,2018年第2期。

[66] 吴景平:《日伪统治时期上海金融市场秩序的重构》,《民国档案》,2018年第2期。

[67] 罗岗:《人民文艺的历史历史构成与现实境遇》,《文学评论》,2018年第4期。

[68] 刘夏威:《塑造“小国民”——全国儿童年研究(1935.8—1936.7)》,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69] 李镇:《抗战动画片<农家乐>史料考释》,《当代动画》,2018年7月。

[70] 周勇、刘婧雨:《从影像史学考察美国电影纪录片<苦干>》,《西南大学学报》,2018年第11期。

[71] 虞吉、刁颖:《抗战时期大后方卡通作品的特殊效应研究》,《当代动画》,2019年1月。

[72] 李华:《抗战时期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当代电影》,2019年第12期。

[73] 付永春:《洪深赴美与明星公司购置有声有色电影设备的考证(1931—1932)》,《当代电影》,2019年第6期。

[74] 孔刘辉:《“杀穆时英的刽子手”——穆时英案补记》,《新文学史料》,2020年第1期。

(1) 各类文献按出版时间排序。

(2)  旧版报刊按音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