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拖延与转移的“合拍片”

第三节 被拖延与转移的“合拍片”

上海“孤岛”在沦陷的四年中仍保持较为稳定的电影生产,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这个中国最重要的电影生产基地仍然艰难运行。根据清水晶记载,该时期共出品了120部左右的故事影片。(103) 这些影片多数为中国人自主拍摄,只有极少数日本人参与。在抗战结束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它们被掩盖、忽视甚至拒绝,直到近三十年间才逐渐被细致地加以认识。这些影片虽然是由伪政府控制下的伪电影公司出品,也是在日军宣传政策的高压下拍摄的,却都是中国人拍给中国人看的电影,且无论是拍摄过程还是电影内容基本不存在明确的卖国行为或意图,即便有部分调和的倾向,也应归结为影人们不得已的妥协和消极应对。因此,它们理所应当地属于中国电影的一部分。也只有承认了这一批“中国电影”的存在,从20世纪初就已存在的上海电影才能保有其完整性,而更重要的是,上海电影所代表的早期中国电影,才具有延续性。令人惋惜的是,这些影片中电影史研究界能观看到影像的少而又少。对这些影片的研究不足,使我们在认识中国电影的持续变化发展,尤其是艺术性的延续上始终存在缺憾。

“沦陷电影”中以往最受关注和最有争议的是合拍片,虽然它们只占据沦陷时期上海所有出品的一小部分,但中日合拍、合导或合演的方式始终令人遐想。幸运的是,下列三部重要合拍片均留有较为完整的影像,这为我们细致研究影片中存在的各类表达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