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电影放映队
作为陕甘宁边区唯一的放映队,电影团放映队承担着为地方战士与民众放映的任务。前文述及,电影团处长为余非,主要成员还有吴德礼、席珍、唐泽华、张鹏、丁一、王振东、赵天培、罗光、鲁克、索心忠、刘发忠、王永振等人,他们中有东北抗联干部,也有抗日军政大学的学生,经过三个月技术培训后正式投入工作。给放映队进行技术培训的是三局局长王铮和工程师钱文极。(12) 具体指导放映机和发电机操作的是余非。
余非,湖南平江人。他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他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七七〇团政治处主任等职;1949年后任西南军区、武汉军区空军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少将军衔。(13)
1940年4月,在中央军委三局的中央电台从事电影方面工作的罗光和赵天培被调入电影队,充实了队伍。1940年3月、1943年秋,周恩来分别从苏联、重庆放映队带回一台16毫米放映机和一台美国制作的RCA型16毫米放映机,还有《敖德萨大会战》《虹》《大战张鼓峰》《斯维尔德洛夫》《保卫斯大林格勒》等一些苏联影片拷贝,使放映队的物资与片源得到了保障。
放映任务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一、 放映队执行上级指示,在重要会议、活动中放映电影;二、 根据各单位的申请来安排放映;三、 陕甘宁边区巡回放映。
从总政警卫队来到电影团的姜云川晚年回忆道,在放映无声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时,在操场上挂一块用几根木棍支起来的银幕,而后再放一台留声机,钱筱璋用麦克风进行现场讲解,并且配上了音乐。观众能够从银幕上看到表现自己生活的影片,颇感兴奋与喜爱,现场气氛热烈,掌声雷动。(14)
在放映中,由于不少影片是俄语配音,需要放映员边讲解边放映。最为艰苦的是巡回放映,放映员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无畏严寒与酷暑,却要面对设备落后带来的一系列困难,延安、关中、陇东、绥德、三边,甚至晋西北地区都留下了他们前行的足迹。放映员走向工厂、农村、机关,走向千千万万的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边区人民生活中,所到的每一处都点亮了电影的启蒙之光。“一开始是手摇小马达,后来改成脚蹬的、发电量大一点的马达……胶片有时候也会断,断了就断了,也接不上,没药水,不现场接片。”(15) 为军队放映的影片,不须宣传,也有非常多的老百姓自带凳子赶十几里路前来观影。
放映片目主要有苏联影片:《列宁在十月》《夏伯阳》《祖国女儿》《十三勇士》《远东边疆》《列宁在1918》《海军暴动》(《我们来自喀琅斯达得》)《假如明天战争》(《未来战争》)《马戏团》《列宁在1918》《大战张鼓峰》《敖德萨大会战》《虹》《斯维尔德洛夫》《保卫斯大林格勒》《粉碎敌巢》《保卫斯大林格勒》《女战士》《奥洛尔大会战》《苏联红军收复诺沃罗西斯克》;电影团制作影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南泥湾》)和《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白求恩大夫》;美军赠送的影片:联合国新闻24套,《盟军轰炸汉堡》《美军攻克塔瓦拉瓦岛》《德黑兰会议》,以及彩色卡通片《流浪的金丝雀》和《大胆的蛙》。(16)
在席珍的回忆中,放映员将电影放映当作政治工作完成,因此巡回放映需要与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结合。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放映员先向地方领导或部队首长了解情况,根据实际起草宣传内容。通常影片放映之前先举行照片展览,内容多为反映边区生产建设与斗争的照片。电影放映之前,首先进行形势、任务的讲解与党的政策宣传,进而向群众讲解事先准备的内容,一般会用当地群众亲身经历的事迹进行教育,这种方式受到了民众的普遍欢迎。(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