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
1942年开始摄制《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这是延安电影团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第一次按照毛泽东《讲话》精神,实践党的‘二为’文艺方针创作的影片;也是电影团在延安摄制并普遍放映的唯一一部影片。”(42)
南泥湾军事垦荒,是一个富有激情乃至浪漫色彩的故事。1939年,随着日本侵略者的猛烈进攻,解放区地广人稀,陕甘宁边区出现了经济困难,生活、战斗物资短缺的问题。
根据中共中央1943年的调查,南泥湾位于延安县金盆区,“纵横各约80里,计6400方里”(43) ,中心地区由南盘龙川、九龙川和南阳府川三道河川构成。“1940年还只有二三十家老户,且集中于南阳府川下游马坊金庄一带,上两川几无人烟。相传七十年前居民很多,后因变故,几至灭绝,个体农民有迁来种地者,亦因每每失败而裹足不前。”
1941年3月,三五九旅接受任务进驻南泥湾,在天气严寒的情况下,条件十分艰苦,没有可住的窑洞,没有生产工具,没有粮食……但战士们在生产劳动中带着饱满的积极性克服困难,在摸索中寻求改善条件。他们垦荒播种,发展副业,建造房屋,创办工业、手工业……经过两年披荆斩棘的不懈奋斗,彻底改变了南泥湾荒凉的面貌。(44)
《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便是一部表现三五九旅战士开垦南泥湾事迹,洋溢着激情的纪录片。影片由吴印咸、徐肖冰摄影,钱筱璋编辑。
钱筱璋(1918—1991),安徽芜湖人,1933年加入明星影业公司,担任剪辑,参与剪辑的影片包括《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1942年赴延安,加入电影团。
程默(1916—2014),1931年加入明星影片公司制作部,从练习生成为一名摄影助理,曾参与《火烧红莲寺》《姊妹花》等影片摄制,后加入西北影业公司,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后加入上海救亡演剧队,深入内地。1943年他来到延安,参加电影团工作。
摄制组来到南泥湾之后,先在王震旅长的带领下了解部队的情况,之后与战士同吃同住,深入了解部队战士的生活与生产,实践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文艺方针。具体执行拍摄任务时,摄制组完成了拍摄大纲,根据钱筱璋的回忆,包括下述部分:
一、 荒凉的南泥湾,部队在遍地荆棘丛中进军,战士们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在荒山野岭上开垦、播种;二、发展各种副业生产,种植菜蔬、繁殖牲畜;三、农闲人不闲,战士们开挖窑洞,建筑房舍,修桥筑路,便利交通运输,改变着荒凉的自然面貌;四、发展手工业生产,建筑工厂作坊,纺纱织布,制作服装,造纸烧炭,活跃经济;五、丰收的黄金季节,各种作物果实累累,丰产丰收,一片喜人景象,如诗如画;六、战士们丰衣足食,积极学文练武,提高战斗力,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而奋斗。(45)
摄制工作进行了几个月,并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进行后期制作,调动起钱筱璋、周从初等剪辑人员的全部智慧,保障前期、洗印、编辑、配音等工作顺利完成。1944年,影片进行了重新编辑,更名为《南泥湾》,并在片头加上了毛泽东的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1) ②③钟敬之:《有关“陕甘宁边区抗敌电影社”情况》,《电影通讯》1984年第10期,第44页。
(2) 侯波、徐肖冰口述,刘明银整理:《带翅膀的摄影机:侯波、徐肖冰口述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9页。
(3) 徐肖冰:《我在延安电影团》,张军锋编:《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台前幕后(上册)口述实录》,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社有限公司2014年版,第166页。
(4) 侯波、徐肖冰口述,刘明银整理:《带翅膀的摄影机:侯波、徐肖冰口述回忆录》,第70页。
(5) 黄德泉:《1938年延安某影事之备查》,《当代电影》2018年第2期,第112页。
(6) 吴印咸:《延安电影团的故事》,《唯实》2015年第9期。
(7) 吴印咸:《延安电影团的故事》,《唯实》2015年第9期。
(8) 胡昶:《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页。
(9) 黄德泉:《1938年延安某影事之备查》,《当代电影》2018年第2期,第112页。
(10) ②钱筱璋:《延安电影团的奋斗历程》,中国电影家协会编:《中国电影年鉴1984》,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第61页。
(11) 黄德泉:《1938年延安某影事之备查》,《当代电影》2018年第2期,第108页。
(12) 谢阳:《用影像记录“时代的面貌”——解放区电影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第64页。
(13)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人物志》,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341—342页。
(14) 姜云川等:《姜云川访谈录》,《当代电影》2011年第3期,第85页。
(15) 姜云川等:《姜云川访谈录》,《当代电影》2011年第3期,第85页。
(16) 参见谢阳:《用影像记录“时代的面貌”——解放区电影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第67—68页。
(17) 参见席珍:《延安电影团的放映队与观众》,袁牧之等:《解放区的电影》,第25页。
(18) 参见钱筱璋:《八路军总政电影团八年纪事(下)》,《新文化史料》1999年8月,第70页。
(19) 鲁明:《延安时期的电影教育》,赵化勇主编:《盛世中华脊梁风采:影视家风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版,第201页。
(20) 参见吴印咸:《延安电影团的故事》,《唯实》2015年第9期。
(21) 明英:《电影技师吴印咸》,《解放日报》,1945年3月3日,第4版。
(22) 谢阳:《用影像记录“时代的面貌”——解放区电影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第70页。
(23) 参见钱筱璋:《八路军总政电影团八年纪事》(下),《新文化史料》1999年第3期,第71页。
(24) 黎煜主编:《时代影志:新闻纪录电影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8年版,第266页。
(25) 黎煜主编:《时代影志:新闻纪录电影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8年版,第266页。
(26) 同上书,第254页。
(27) 同上书,第100页。
(28) 黎煜主编:《时代影志:新闻纪录电影卷》,第192页。
(29) 参见谢阳:《用影像记录“时代的面貌”——解放区电影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第83页。
(30) 李寅寅:《浅论苏区时期的群众性革命文艺运动》,钱贵成、石雅娟等主编:《苏区文化新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第241页。
(31) 刘润为主编:《延安文艺大系·文艺史料卷·上》,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8页。
(32) 孙国林编著:《延安文艺大事编年》,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6年版,第91页。
(33) 艾克恩编著:《延安文艺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12页。
(34) 钱筱璋:《八路军总政部电影团八年纪事(上)》,《新文化史料》1999年6月,第91页。
(35) 参见钱筱璋:《党的电影事业从这里开始——回顾延安电影团的奋斗历程》,《电影艺术》1983年第9期,第56页。
(36) 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第344页。
(37) ②钱筱璋:《党的电影事业从这里开始——回顾延安电影团的奋斗历程》,《电影艺术》1983年第9期,第57页。
(38) 吴筑清、张岱编著:《中国电影的丰碑——延安电影团的故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1页。
(39) 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页。
(40) 吴印咸:《延安电影团的故事》,《唯实》2015年9月,第28页。
(41) 徐肖冰:《<延安与八路军>及其他》,任文主编:《延安时期的社团活动》,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4年版,第352—353页。
(42) 钱筱璋、张建珍:《纪录片<南泥湾>的诞生》,《百年潮》2012年第5期,第26页。
(43) 《南泥湾调查》,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编:《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一九四三年(一)》,1994年版,第268—269页。
(44) 《南泥湾调查》,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编:《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一九四三年(一)》,1994年版,第268—269页。
(45) 钱筱璋:《党的电影事业从这里开始——回顾延安电影团的奋斗历程》,《电影艺术》,1983年第9期,第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