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队管理的职能

一、小学班队管理的职能

班队管理是指班队管理主体在班队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中发挥班队管理职能,促进班队管理客体向班队管理目标变化发展的过程。因此,班队管理体系中包括四个要素,即班队管理主体、班队管理客体、班队管理职能和班队管理目标。班队管理职能是班队管理主体赖以实现班队管理目标的策略、措施。它使班队教育管理实践活动得以持续进行和有序运转,实现动态活动过程。

班队管理职能依其职责可分为基本职能和专门职能:基本职能回答了怎样进行教育管理,如科学决策、组织实施、检查评估、总结提高等程序及其环节,它使班队教育管理实践活动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因此班队管理的基本职能具有客观普适性和相对独立性;班队管理专门职能回答了教育管理什么,包括对学生活动的管理和对学生素质的管理,如教育管理学生的文体活动、学习活动、劳动活动、知识技能素质、心理素质等,旨在使学生在积极健康的各类活动中形成优良、合理的人格素质和相对发展健全的人格结构。总之,班队管理职能既能使班队管理主体促进班队教育管理实践活动连续有序地进行,有效、最佳地实现班队管理目标,又能使班队管理客体达到设计的质量标准,满足学校的期望,符合社会的要求。

(一)对班队教育教学管理的功能

班队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管理的最小单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功能作用主要是:

1.确保学校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

学校教育管理目标,通过层层分解展开后,最终落实到各个班队,即从上到下层层保证。学校教育效益、教育质量和管理绩效的提高,是以各个班队完成学校赋予的任务,实现学校分解的目标开始的,即从下到上层层保证。也就是说,学校教育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班队管理。只有实现班队管理目标,才能确保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如低年级不能按时且保质保量地实现学校组织分解到班队的教育管理目标,就会影响学校创造培养过程的连续性和衔接性,使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和管理目标的实现无法得到保证。班队管理主体必须树立系统、全局观点,立足于搞好班队管理,完成或超额完成班队的教育管理任务,为学校全面实现教育管理目标提供可靠的保证。

2.增强学校教育管理的活力

学校教育管理的活力取决于各个班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开拓性。班队与学校组织之间的关系,犹如生物细胞和生物机体之间的关系。如果班队是有生命的“活细胞”,学校组织就会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然而,各个班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拓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对班队进行目标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制度管理和质量管理的结果。概而言之,只有激活各个班级的活力,学校教育管理才会富有活力,进而呈现出勃勃生机。

3.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水平

学校教育管理水平有赖于班队管理的高水平和现代化水平。也就是说,提高班队管理水平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基础。因而加强班队管理,就是使班队教育管理实现活动目标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质量化即现代化,如此也能使学校管理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功能

高度和谐的人格是结构相对健全、素质优良合理的人格。它是班队教育管理实践活动追求的总目标,是进行班队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和谐发展,它们高度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就是学生人格结构的相对健全化和人格素质的优良合理化。发挥班队管理的专门职能,是依据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期望要求,促使学生人格素质的各个方面有机整合,以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例如:使学生心理结构相对健全,心理素质优良合理,能辩证认识且具有创造性思维,具有高尚的情感,形成良好的意志风格;有机调控自我和环境的能力,保持自我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使学生的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灵敏素质和柔韧素质得以增强,等等。概而言之,班队管理专门职能可以促进学生人格素质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有机整合,和谐发展,均衡统一,即逐步达到设计的质量标准。这是班队管理的追求目标,又是班队管理的价值所在。比如,参加班队管理实践活动的学生,在积极踊跃改造“班队客观世界”的同时,又在自主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以求得自我和班队客观环境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