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班队活动的原则

四、开展班队活动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班队活动的最基本原则。班队活动的制定、实施都要以教育和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教育性既是班队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队活动的归宿。没有教育性的活动,如同一个人没有灵魂,内容尽管丰富,形式尽管完美,也不能认为是好的活动。班队活动的教育性有别于学科教学的教育性,只有将抽象的观点、空洞的说教转化为具体的活动,寓教于乐,才能增强班队活动的教育感染力。班队活动遵循以学生为主题、道德教育为基础、个性发现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好的班队活动都有一条明显的教育主线,在组织开展班队活动时,应最大限度地发挥班队活动的教育作用。

教育性原则要求开展班队活动设计需要考虑下列问题:为什么要组织这项活动(即活动的设计背景)?通过这项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如何引起学生对这项活动的兴趣?怎样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开展这项活动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活动结束后,还要做些什么?

2.针对性原则

班队活动需要主题鲜明,主旨透彻。如果主题含糊不清,学生会想法各异,准备工作无法统一,效果就会不好。开展小学班队活动重点需要针对五个方面提出规划:活动符合所教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吗?活动是否适合本班队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会喜欢吗?班队集体建设过程中需要这项活动吗?能较好地利用学校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吗?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便于这项活动开展吗?班队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体现童真童趣;要从需要、兴趣入手,切入点要小;要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学校的条件设施,因地制宜地来组织开展。

3.自主性原则

班队活动是小学生自己的活动,小学生是班队活动真正的主人,应讲求自我教育,整场活动由小学生自己来负责,班队工作者只是活动中的一分子。在班队工作者的引导下,将活动主题的选择、活动计划的制订、活动内容的设计、活动过程的组织、活动过程的管理交给学生来完成,体现学生的个性意识,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和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4.多样性原则

为了使班队活动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就必须注意班队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班队工作者在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兴趣、需要的基础上,引导小学生组织喜闻乐见的班队活动。

5.计划性原则

班队活动计划性原则是指班队工作者要对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的班队活动做全盘考虑,总体规划,精心策划每一次活动,以保证班队活动效能的充分发挥。班队活动的计划包括:一是对活动进程的规划,二是对活动形式的规划。

6.生活性原则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各种新思潮的出现,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少年儿童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也决定了越是贴近生活的班队活动,越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共鸣。所以班队活动也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扎根社会生活,符合客观现实发展的真实状况。不同的时期,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不尽相同。要让小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体味生活、感悟生活、学会辨别真伪,自觉抵制不良思潮的影响,从而达到对学生的教育。

7.可行性原则

班队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行设计组织开展的,这就要求注意班队活动的频率、班队活动的规模,做到量力而行,具有可操作性。

8.快乐性原则

快乐是儿童纯真的情感需求,享受快乐是儿童的权利。枯燥的班队活动只会引起小学生的排斥,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所以,班队工作者在指导学生设计、实施班队活动时,需要花费心思,来引起儿童情感上的共鸣。

9.创造性原则

班队活动的创造性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要不断创新,年年老一套会使学生厌倦,要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充实,随着学生年级的提高,不断充实内容,改变形式,不断扩大活动范围。其二是活动过程体现队员们的创造精神,比如中高年级可进行小创造、小发明活动,低年级儿童尚未具备创造发明能力,但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初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10.拓展性原则[3]

主题班队会的意图是将活动目的在全体儿童中广泛推广,因此要注意活动的“T”型展开,即竖向的时间延伸,横向的区域拓宽。小学生班队活动不能今始明逝,要有一定的持久性,才能使儿童由被动转为主动,由冲动转为习惯。如何进行“T”型拓展呢?竖向要以引导学生开好班队会为重心,前向为班队会准备,后向则包括班队会效果的观察、反馈和延伸;横向拓展包括拓展班队会主题内容、请校外专业人士参加班队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