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等生的教育

二、中等生的教育

所谓中等生是指在一个班集体中学业成绩以及品行表现等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即那些在品行、学习等方面既不优秀也不落后的学生。他们居于班级的中游地段,处事谨慎、腼腆、本分,品德及活动表现一般,学业成绩一般,平时不引人注目,所以也有人把这部分学生形象地叫作“灰色儿童”。在一个班级中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人数最多。在基础教育领域有一句话叫“抓两头,带中间”,可是在具体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常常做成了“抓两头,丢中间”,忽视了对中等生的教育。不少班级的中等生抱怨:“班主任向来不注意我,在班上我好像不存在似的。”

教育科学研究证明,中等生的智力一般都很正常。这部分学生表现不突出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些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缺陷又很容易使他们“不进则退”。中等生的心理共性是不成熟、不稳定,意志薄弱,可塑性大等。他们一方面可以通过良好的教育与指导,向优秀生靠拢;另一方面也可能沦落为后进生。可以说,中间生既是后进生的预备队,也是优秀生的后备军。如果忽视了对中等生的教育和指导,即会潜在地扩大后进生队伍;如果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却可以增加优等生的人数。从这个意义上说,班主任要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工作

(一)中等生的特征表现

1.遵守纪律,但缺乏独立见解

大多数中等生是乖孩子,他们听话,笃信家长老师为他们制定的各种规范,并按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去做事。他们不调皮捣蛋、不惹麻烦,因此成为班风“稳定”的主导因素,是家长与老师心目中放心的孩子。这些“乖”孩子很少提出意见,很少与他人争论。他们对待问题缺乏个人见解,有些学生会盲目随大流,最终成为“问题学生”。

2.要求进步,却怕苦畏难

一部分中等生对自己的期望很高,渴求进步,上进心和自尊心较强。但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水平缺乏客观认识,往往表现出高估倾向,常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因此容易因挫折产生困惑。还有一些中等生,由于家庭生活条件较好以及家长的娇惯,意志薄弱,害怕吃苦,在文化课学习、体育锻炼、劳动等方面都存在着畏难思想,拈轻怕重,自控能力差。

3.安心于现状,波动性大

从主观上讲,中等生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他们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易于安分守己,进取心不强。他们觉得“争做优等生太吃力,居下游太丢面子,中间最安稳”,从而缺乏斗志,动力不足,成绩平平。他们也有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没有勇气和决心去“冒尖”。由于学习不刻苦,上课有时分心,作业偶尔拖拉,学习时紧时松,缺乏自律,故成绩时有波动。

4.有潜力,可塑性强

中等生在班级人数中占绝对优势,大都优点、缺点不太明显。但他们身上潜藏着许多积极的因素,诸如要求进步、羡慕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赖;有表现自己才能和智慧的愿望,想为班上出力等。他们学习态度还算端正,其智力、潜力水平与优秀生相差不大,能否上进,关键是非智力因素是否得以开发利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呈正态分布,超常儿童和低能儿童各占3%,绝大多数人的智力相差无几。从这个研究结果来看,中间生的潜力较大,有待于开发,他们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如果班队工作者能注意点拨激发,引导得当,则很有可能将他们转化为优秀生,甚至超过优秀生。

(二)中等生的教育策略

1.充分关注中等生,为其发展创造机会

如果班队工作者忽视中等生的关注和教育,就会使这一部分学生身上潜在的积极因素难以得到表现和发挥,久而久之,中等生会由于被忽视而心灰意冷,并滋生甘于平庸,满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心态。应该从抓好对中等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入手,促使他们向优秀转化,从而达到推动整个班级向前迈进的目的。要为中等生创造发展的机会。班主任要了解中等生的学习基础、个性品质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帮助他们制定前进的措施,并注重培养他们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心。中等生的内心潜藏着许多积极因素,如要求进步、乐于为班级做事、有表现自己才能和智慧的要求等,他们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赖。班队工作者可以创造机会,让中等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他们在履行岗位职责、为班级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能充分表现自己发展潜能,施展才华。班主任应经常深入中等生,主动了解他们、关心他们、肯定他们,针对中等生的发展趋势,有的放矢地做工作,帮助他们树立进步的信心。

2.赏识教育,增加信心

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中等生既自尊又自卑,既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也害怕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者要善于“竖起你的大拇指”,老师的“赏识”能满足他们自尊的需要,克服其自卑心理,并使其产生乐观、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情绪。班主任应做到合理引导中等生,针对他们的个人兴趣、爱好及其特有的才能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也要向中等生传递自己对他们的热切期待,提高中等生的自信心和各方面的能力。在适当的时间和场合,让他们成为班集体的组织带头人,使他们在学习、实践中树立信心,不断增强进取的勇气。中等生在学习中,在为班级、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好思想、好行为,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如学期末,在学生手册和新年贺卡中,对中等生给予赞赏。得到班主任的肯定和同学们的信任,他们会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变得更加自信,要求上进的积极性也会日益高涨。这能促进中等生不断积极进取,使他们在学习劲头、班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方面发生明显变化,成为班集体的中坚力量,推动班集体不断向前发展。

3.创设适合中等生的活动,助力他们体验成功

活动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教师在活动中重视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同时,不应忽视中等生。在各种班队活动中,应给中等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班队集体中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教师应经常组织多样化、分层次的小型竞赛活动,让中等生有机会参加适合自己的活动,从中发挥特长,展现自我,获得成功的体验。老师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并充分调动和发挥中等生的积极性和特长。要尽量使中等生在活动中有岗位、有职责,让中等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激发他们竞争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上、工作上、活动上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从中锻炼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集体是个人成长的沃土,有意识地让中等生参与集体活动,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能力,还能协调他们与同学的关系,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应利用活动课程建设,给中等生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如改变过去班长主持班会的惯例,让全体学生轮流主持,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从而使中等生树立自信心,积极向上获得全面发展。

4.多种途径促进学习

中等生学习成绩平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们的智商不低,基础不弱,教师只要细心观察、耐心诱导,有针对性地以他们感兴趣的学科或学得较好的科目为切入点,教给其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是完全可以进入优秀生行列的。

这些学生非常希望自己成为好学生,他们与优秀生的差距往往是缺乏自制力和刻苦精神,对自己的要求不严格。针对这一特点,班主任要适时向他们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学习过程中,他们会出现一些困难,这些困难不是由于智力上的原因,主要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的。因此,班主任要及时关心帮助他们,防止他们学习上的脱节,产生知识的缺陷。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可以为他们开“小灶”,多给他们补课,让他们与优秀生同步发展,这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另外,还可以让他们去做小老师,帮助学习后进的同学。在此过程中,中等生一方面会感受到压力,进而化压力为动力,努力学习完善自我,以担当重任;另一方面中等生也可以从帮扶活动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增添不断进取的力量。

5.教师与家长联手促其成长

中等生由于自我价值得不到认可,在家庭中没有让家长引以为傲的成绩,往往得不到家长的真正理解和肯定,家长和学生间就容易产生失语性代沟。班主任要经常和中等生的家长联系,了解家教情况,及时纠偏导正,让家长多平等地和子女谈心,多进行赏识教育,让中等生能够在自主、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和学习,以此激发中等生创新思维和寻求自我的人生价值,进而促进中等生均衡而又有个性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