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队组织结构
(一)小学班级组织结构
班委会是班级委员会的简称,是协助班队工作者开展班级工作的得力助手,在学生中起模范带头和管理的作用。
班委会这条主线的组织结构主要是职能式结构,即班主任—班长—班委—组长—学生。职能式结构是在直线式结构(班主任—班长—组长—学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根据班级管理目标、管理内容及分工的需要,在班长和组长之间设立了中层职能管理人员,进行直线职能分工管理。设立中层职能人员,缩小了管理跨度,有助于班主任从繁忙的班级事务中解脱出来,提高管理效率。
班委会的组成及成员的职责:
班长:全面负责组织和管理本班的各项工作,主持班委会日常工作、主题班会以及班级活动;制定班委会学期工作计划;进行班务管理,督促班委会成员做好本职工作;定期召集班委会议,检查班委委员工作情况;定期向班队工作者反映同学们的意见和要求;在老师不在时及时处理班级中的突发事件;检查班级上课、活动的出勤情况;向班队工作者提议本班重大事宜等。
副班长:协助班长进行班级的考勤、操行评定和其他职责,当班长不在时代理其工作。
学习委员:组织全班同学的学习;监督科代表的工作;负责领取教材、收发作业;和老师的沟通、反映班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同学认真学习,纠正学习中的不良现象,管理班级学风;负责学习园地的建设,交流学习经验;帮助同学解答学习上的问题。
纪律委员:负责维护、监督本班的日常纪律,以及协调午餐、午休纪律。
劳动委员:负责班级教室、清洁区的卫生安排与考勤等。
生活委员:负责班级的生活管理以及班费的开支等。
文娱委员:负责组织班级文娱活动,如班级活动、文娱联欢、郊游等。
体育委员:负责班级早操、课间操的组织和考勤、体育器材的借还,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如运动会、广播操比赛等。
宣传委员:负责班级宣传工作,主要包括编制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栏等。
班委会下设小组长,小组长的职责是负责预习、背诵等任务的检查、维持小组的活动纪律和正常秩序;组织小组的学习讨论;按时收发作业,协助老师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协助班干部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日本当代著名教育社会学者片冈德雄提出“一人一个角色的全体参与”的班级组织形式,即“班级中的全体成员在集体中各自获得一个适当的位置,分担一个角色”。管理者可以采取这种班级组织形式,打破科层制的管理体系,把班级的组织结构由纵向变为横向,即淡化职位概念,强化岗位概念[1],本着“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干;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干”的原则配备班干部,让班级每个成员找到自己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以一个主体身份参与到班级建设中,获得“存在感”,形成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教育实践中有一些班主任参照魏书生老师的一些做法,在班内实行“分级管理制”。一级管理:各个班委,负责全班各大项工作的监督执行。二级管理:大组长和小组长,分管各组的学习和卫生。三级管理:科代表,负责各学科的学习情况,及时辅助任课教师的工作。四级管理:职责长,负责班内各项小范围工作,如“灯长”“盒长”“桌长”“门长”“窗长”等,把班内大小而琐碎的工作分配到个人,使每个人都是“官”,都是班级小主人,产生了很好的激励效应。
【案例5-1】
进行“头衔变更”[2]
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一个班里,有时课代表忙不过来,其他学生帮助收发作业也觉得是件很光荣的事情;同样,在上课和下课时,值日班长(我班设立了常务班长和轮流值日班长)喊“起立”也觉得很自豪。由此我想到,班内不论大小干部还是一般同学,如果没有一定的职责作为学生努力的诱因,是无法鼓舞学生积极追求上进的。
于是,我进行了干部“头衔”变更。首先,我在班委成员的设立上,实行“头衔轮流转,今天到我家”的大胆做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当一回“班长”或“学习委员”,参政议政。其次是在班内设立了很多新的“头衔”,如纪律标兵、数学明珠、领头雁、小小播音员、××小能手、故事王、小诸葛、百灵鸟、小博士、画王等。从学期初到学期末,这些好听的“头衔”都被我颁发给我班的学生,有的一人可摘取好几项“头衔”。每过两周,我都会与这些得到“头衔”的学生合个影,贴在我班的“橱窗”内,让他们在感受荣誉的同时,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二)少先队组织结构
少先队一般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大队,大队下设中队,中队下设小队。大队领导中队,中队领导小队。少先队中队成员包括中队辅导员、中队长、小队长、少先队员。由班主任担任中队辅导员,班长担任中队长。
中队辅导员的职责:
第一,协助学校做好少先队员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第二,根据少先队计划按期开展中队活动。
第三,抓好班队干部的培养,充分调动少先队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四,协助学校积极开展课外文娱、体育、科技等活动。
第五,组织、管理好学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