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队活动的特点

二、小学班队活动的特点

小学班队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

(一)目的性

开展小学班队活动的本质目的是为了育人,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小学班队活动需要班队工作者在客观、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班队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小学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学生,在智力、体力等方面有较大的差距,因而同样的教育目标,对于不同年级段的学生,班主任要善于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组织低年级学生的班队活动时,比较适宜采用谈话、游戏、表演等方式,而组织高年级学生的班队活动,则比较适宜采用讨论、竞赛、社会活动等方式。[1]

(二)自主性

小学生是班队活动的主人,是班队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能否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班队活动成败的关键。一堂好的班队活动课能够消灭活动中的死角,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人人有任务,人人有角色。由于小学生生理心理不成熟性的特点,班队活动需要在班队工作者的指导下去选题、设计、组织实施。但这种引导不等同于包办代替,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班队工作者将适度的辅导与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自主、自动及独立精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能忽视班队活动的前期准备和后期发展,这些正是培养小学生自主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好机会。

(三)丰富性

小学班队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其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的设计内容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和愿望,立意鲜明,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班队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新颖,使学生每一次参加活动都能留下深刻印象,真正体现“寓教于乐”。

(四)灵活性

小学班队活动的组织开展,要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容易被生动形象、多变的事物吸引。灵活多样的班队活动可以激起小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可以帮助班队工作者实现教育目标。

(五)系统性

班队活动的实施过程需要周密的安排,围绕一定的教育目标,制订具体的班队活动计划。班队活动的系统性体现在活动设计、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评价四个阶段的完整衔接。

(六)阶段性

依据小学生的年级段不同,班队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会有差异。低年级——班队工作者以指导为主,学生自主为辅;中年级——班队工作者以指导与学生自主并重(班队工作者指导,并与班干部和活动骨干共同设计、组织、实施);高年级——以学生自主为主,班队工作者为辅(班队工作者指导,主要由学生干部和活动骨干设计并组织实施,全体同学参与)。

(七)知识性

在班队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时,善于把知识融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增长知识、扩大眼界、提高修养,受到世界观和科学方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