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师生关系
班队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班队工作者与各科任教师的关系、与家长的关系等。其中,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一种重要人际关系。它是班队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也是最难处理的关系,时时刻刻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及效果产生能动的影响。对师生关系问题的认识和处理,影响着班队工作者的教育与管理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
(一)师生冲突及处理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面。在班队教育与管理过程中,难免发生学生顶撞老师的现象,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1.师生冲突的影响
第一,严重影响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冲突一旦发生,班队工作者必定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处理。这样教育活动的时间和秩序就被打乱,从而不能完成教育任务,甚至整个教育与管理活动将会陷入难以控制的混乱之中。
第二,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冲突使师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如果教师不能恰当处理,这种对立情绪作为非智力因素,久而久之必然会伤及师生的身心,影响其健康。
第三,引发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班队教育与管理中的师生冲突如果不能恰当处理,可能会因为教育者的失误而造成对学生的伤害,教师或将会受到行政处理,甚至刑事法律制裁。这对教师和学生都将造成终生的遗憾。
2.师生冲突的处理策略
第一,确定问题。师生冲突时,班队工作者应明确地告诉学生自己的需要和对学生制造的问题的感受,然后提出希望和学生一起共同解决问题。可以这样问学生:“我们目前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改变点什么,以使我们的教学工作能顺利进行?”“我们需要什么规则?”认真听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他们的需要,并将教师和学生的需要一起记录下来,直到人人都能明确自己的需要。
第二,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师生确定了问题之后,师生双方都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班队工作者或学生将师生所提供的方案记录下来,对这些方案教师和学生不做任何评价。在这一步骤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但不能勉强,也不要指定发言,或规定人人都要发言,不必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建议说明理由。
第三,评价师生所提出的解决方法。班队工作者和学生说明自己提出这一解决方法的理由,删去师生认为不适当的解决方法。
第四,决定方法。师生在共同的探讨之后,一起决定采取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将这些方法记录在纸上,做成协议书的形式,教师和学生一起签名,以表明大家理解并支持条约上的规定。
第五,规定如何执行此方法。班队工作者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问题方案的“执行标准”,明确何人何时应做何事,并将班队工作者与学生执行的情况记录下来。
第六,评价结果。在班队工作者与学生共同决定执行解决问题的方案之后,师生应随时检验方案的执行效果,并针对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方案。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
师生关系是班队人际关系中最复杂的关系,对班集体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有资料表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与老师相处的时间是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甚至更多。钟启泉教授认为,积极的师生情感关系和道德关系一旦建立,不仅能使教师亲和力实现正增长,而且可以改善师生行为,有利于创设良好的班级活动气氛和效果。积极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和谐发展,是教育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早日适应社会生活。由此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因此,在班队教育与管理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效果与质量的重要前提。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赖于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但其中起关键和主导作用的是教师。一般来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是班队工作者进行教育活动的必要前提,也是对待教育活动和学生应有的基本态度和素质要求,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认识论基础。
2.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做到为人师表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班队工作者的个人素养、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作为班队工作者首先应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育管理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
3.理解尊重学生
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作为班队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多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充分理解学生,尽量消除师生心理上存在的隔阂,多为学生着想。如果说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那么,尊重就是建立这一关系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学生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倍加呵护。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需要得到他人尊重。班队工作者应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尽量减少失误,对因自己的疏忽或失误造成的矛盾,应勇于承认错误,敢于开展自我批评,及时向学生道歉,讲清原因。另外,班队工作者要心胸宽广、善于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对学生的不礼貌行为,应采取宽容态度,适当加以疏导,使学生及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批评学生时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不要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否则容易造成学生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一旦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即不复存在,任何教育上的努力都将难以奏效。
4.信任学生
信任是开启学生心灵窗户的一把钥匙。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信任,会在学生内心深处产生积极的作用,会使学生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努力,最终会超过教师的期望值。在班队教育与管理过程中,班队工作者要相信学生都有进步的渴望,都有发展的潜力,都有美好的未来,进而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班队工作者的信任会激起学生的自信,促进其和诸发展,进而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5.热爱学生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作为班队工作者,必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耐心解决他们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科学的爱应该是尊重、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的有机统一。热爱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6.对待学生宽严相济
大多数班队工作者认为自己爱学生,但是只有少数的学生能感受到班队工作者的爱。大多数班队工作者的爱实际上并不被学生感受到或领情,对此每一位班队工作者都应该深思。爱心不可滥施,师爱自有原则。在班队教育与管理过程中,必须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并重,宽严相济,爱严结合,严厉而不苛刻,温情而有度,才能够真正实现以情促管。
7.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一个班级中的几十名学生,各方面表现有好有差。教师应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要心里想着每一位学生,眼里看着每一位学生,爱心惠及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总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赖于班队工作者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有赖于班队工作者对学生时时刻刻的尊重、信任以及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有赖于班队工作者宽严相济,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并行不悖;有赖于班队工作者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案例7-2】
给学生递个纸条[4]
不少年轻的班主任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往往苦于短时间内找不到和学生交流的有效载体,对学生的爱起初往往是单向性的,难以激起学生情感的“回流”,这给开展班级工作带来一定的障碍。于老师在做班主任工作时,常常会给学生悄悄地递个纸条,让小小的纸条传递师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1.期待和激励是拨动后进生心弦的手
后进生,是指那些成绩较差,爱惹是生非的学生。他们往往得不到班主任的爱,容易自暴自弃。班主任要做他们的贴心人,去发现、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要对他们寄予厚爱,拨动他们的心弦,鼓起他们前进的风帆。于老师用悄悄传递的小纸条把这些爱的信息传递给后进生,把师爱洒进他们的心田。
案例一
学生A是个非常贪玩的男孩,学习成绩较差。期中考试以后,学校举行乒乓球比赛,他在全班无其他人参加的情况下报了名,并且一路过关斩将得了年级冠军!于老师在他获得冠军的当晚递给他一张纸条:“你是机灵、聪明的男孩,要不然乒乓球冠军不会属于你。如果能把乒乓球台前的潇洒移一点到学习上,优异的成绩一定会使你更潇洒!”没想到这小小的纸条真的改变了他,期末检测时,他彻底甩掉了落后的帽子。听他爸爸说,那天,他捧着于老师写的小纸条坐在书桌前沉思了许久。
案例二
学生B行为散漫,纪律性差,但自尊心很强。有一次他上课走神,于老师发现他正在翻阅自己的写生画册。下课后于老师向他借那本画册,他表现出十二分的不安。于老师细细地看完了他的作品,写了一张纸条夹在他的画册里还给了他。纸条上写着这样一段话:“你的画非常漂亮,如果你能改变听课走神、行为散漫、不拘小节等毛病,你的优点就会更突出。只要坚持,你一定能成为名画家。”这孩子后来真的逐渐改正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只在课余练习画画了。
2.肯定和尊重是照亮中等生前程的灯
“抓两头,促中间”是班主任工作的原则之一。于老师在工作中注意及时捕捉显现在中等生身上的积极因素,用小纸条传递老师对他们的关注,激发他们努力上进、一展身手的激情。
案例三
学生C是一个典型的中等生,表扬轮不上,批评摊不着,长期被忽视使她沉默寡言,常常一个人独处。于老师悄悄地递给她一张纸条:“你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呀,三年级时你的作文就被老师作为范文拿到其他班诵读,对不对?四年级时你参加学校运动会,800米跑到第二圈的时候,你不小心摔了一跤,同学们都估计你不会再跑了,你咬咬牙爬起来,坚持跑到底,结果夺得了第二名,是不是?你为班级赢得了这么多荣誉,更应该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呀!”于老师的肯定使C深受感动,她也给于老师写了一张纸条:“老师,没想到您这么了解我,今后我有什么不对,您就狠狠批评我吧!”于老师当即又递给她一张纸条:“让我们做好朋友,互相帮助,好吗?”就这样你来我往,悄悄传递的纸条改变了她。一下课,她就在于老师的讲台边说这说那,还和其他同学一起踢毽子、跳绳,玩得可欢啦。
案例四
学生D是一个聪明的女孩,但管不住自己的嘴,上课爱说话。一天下午放学,于老师送路队,悄悄地把一张纸条塞进了她的手心:“你单纯、聪明,分析力强,这是你的优点;但你自制力差,影响了你的进步。希望你不要被缺点牵制!”当晚,学生D的妈妈就打来电话,说女儿很受感动,决心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早日改正缺点。
3.提醒和批评是催促优秀生奋进的鞭
成绩优异、品行端正的学生常常集荣誉于一身,一般的表扬已引不起他们的重视,“骄”“娇”二字或多或少地体现在他们的身上。同时,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又极强,当众批评会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于老师用悄悄传递纸条的方法,指出他们的不足,既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又能激发他们上进。
案例五
学生E品学兼优,生性喜静,不太喜爱集体活动。于老师在悄悄递给她的纸条上这样写道:“悄悄地学习,默默地思考,轻轻地回答,优秀的成绩在你看来是那么平常。哪一天,能听到你激昂的演讲,看到你优美的舞姿,老师更会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骄傲。”赞扬中包含着委婉的批评。E后来参加县演讲比赛获得二等奖,并且成了学校首届校园文化节的主持人。
案例六
学生F是校文学社社长,人长得帅,各方面都很优秀,就是字写得不好。找他谈过几次,效果不是很明显。于老师买了一本学生字帖送给他,并附了一张小纸条:“一个小帅哥,写一手漂亮的文章,如果再加上一笔漂亮的钢笔字,一定会锦上添花。”此后,他一有空就练字,到毕业时,他已经是学校“写字八段希望之星”。
案例评析:
案例中,于老师通过传递纸条的办法,收获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小小的纸条,没有指责,没有嘲讽,推心置腹,情真意切。于老师借助小纸条的形式,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为师生情感沟通创造了有效途径,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情感体验中审视自己,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