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同学关系

三、同学关系

同学关系是儿童交往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学生之间的同学关系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在同学关系中,一些人可能是亲密的朋友;另一些人可能只是玩伴,还有一些人可能仅是相识而已,极少数人有可能是竞争对手或敌对关系。同学关系在小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具有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同学关系有利于小学生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而不良的同学关系则有可能导致学生学校适应困难,甚至会影响他们成年以后的社会适应。

(一)同学冲突及处理

1.同学冲突对小学生发展的影响

在小学阶段,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由幼儿园时期的“玩伴关系”发展到“同学关系”“朋友关系”。但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仍具有天真幼稚、情绪化等特点,在同学交往中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同学之间的冲突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一方面,冲突为小学生学习与人交往提供了机会,建设性地解决同学冲突具有长远的发展意义,不仅有助于小学生与同学的交往更为深入,而且有助于小学生在不断解决冲突的实践中掌握与人相处的恰当方法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如果冲突处理不当,则可能产生多种负面结果,如影响小学生的自尊或自信、形成社交孤立、影响在同学间的地位甚至导致心理失调,给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及身心健康带来多种不良影响。因此,班队工作者应该利用各种方法正确应对学生同学之间冲突,以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同学之间冲突的处理策略

第一,正确认识同学之间的冲突。班队工作者应把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看成一次了解班级情况、教育引导学生的机会。要允许有冲突的存在,从学生之间发生的矛盾中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维护学生自尊心。

第二,冷静处理同学之间的冲突。首先,隔离矛盾双方,进行冷处理。如果同学之间矛盾较为尖锐,班队工作者应该首先把双方隔离,然后进行冷处理。在问题的处理过程中,不要急于“断案”。等双方冷静下来后,班队工作者可以给当事双方各自的陈述机会,通过第三方同学(周围同学、同寝室同学、班干部等)了解完整的事情经过,以便公正处理。其次,由双方陈述,寻找原因。让双方当面各自陈述,班队工作者在帮助评判中,引导双方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与学生一起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对症下药,进行调节。尽量让双方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多从自身找原因,为对方多考虑,再回忆交往中点滴片段,让纠纷双方看到彼此的好,学会珍惜同学情谊。

第三,因势利导,区别处理。当双方是不涉及原则的交往纠纷时,班队工作者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处理冲突,不过多干涉,让学生自己和解。也可以在班级里建立矛盾调解小组,负责学生之间小矛盾、小摩擦的调解。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人际交往技能,这对学生的成长也是一种磨炼。

第四,及时记录,观察引导。班队工作者要及时记录事件和处理经过,尤其要重视观察双方的态度、思想变化,今后也要注意防止他们故态萌发,同时引导他们不要翻旧账。

第五,家校合作,约法三章。如果同学之间冲突情节严重,需要班队工作者告知双方家长,上报学校,家校配合教育。

(二)友好的同学关系的建立

作为班队工作者应该尊重并引导学生之间的同学关系,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1.正确对待并引导学生同伴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友观

班队工作者首先要带着爱心走进学生心灵,深入细致地了解、调查、分析班级之中不同类型同伴小群体的背景、现状、性质及活动方式,了解其成员(尤其是核心人物)的基本状况。然后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充分扶持积极型,引导无害型,耐心教育消极型。同时健全班集体正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教育活动和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增强班集体凝聚力,构建快乐、和谐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愿望和要求,是减少或削弱不良同伴的根本措施。引导学生懂得友谊的真谛,朋友间应彼此真诚、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既要互谅互让、克己厚人,又要坚持原则、明辨是非。

2.指导学生健全自身人格,培养学生热情助人、宽容待人的品质

指导学生克服同学交往中容易出现的消极心理因素,如嫉妒、自卑、猜疑等。让学生懂得热情对于交往的重要影响。热情往往会与慷慨大方、和蔼可亲、聪明能干等特质联系起来,自然产生一定的人际吸引力。学会宽容更是可以赢得好人缘、好心情和好生活。小学生同学交往难免出现矛盾,对朋友间的意见不合、性格差异等,要学会宽容。

3.指导学生掌握交往技巧,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表露与心理换位

班队工作者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克服不良交往心理外,还要善于运用认知改变、行为指导与体验学习等策略,利用多种渠道(如班会、心理辅导课、班队活动以及校外活动等)指导学生了解人际吸引的基本规律,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如学会倾听、懂得尊重、避免直接指责、坦率承认自己错误等;学会自我表露,即自愿向交往对象吐露纯属个人的真实而重要的信息,如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置于对方的位置上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以求得心理上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