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班级奋斗目标
班级奋斗目标是班集体中老师和学生依据社会和学校明文规定的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共同制定的班集体的发展方向,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一般而言,班级目标类型可以分为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可以理解为整个小学阶段班级的努力方向;中期目标可以理解为一个学年度或一个学期的班级努力方向;近期目标可以理解为学期中各阶段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班队精神文化打造的关键就在于让班队内全体成员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信念与追求,它是班队文化建设的立足点,为班级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同时,它也是班集体形成和巩固的必要条件,是班集体不断前进的原动力。一个没有共同奋斗目标的班级就像一盘散沙,无法形成合力,甚至会使班级的一些不良风气抬头,造成班级秩序混乱,日常教育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因此,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对班队管理积极教育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一)确立班级奋斗目标的方法
良好的班集体中的学生能够把班级奋斗目标内化为自己的学习目标,达到群体成员之间目标定向的统一,并能自觉地朝着这一目标努力。班队工作者引导全体学生制定共同的班级奋斗目标,主要有几下几种方式:
首先,根据班级奋斗目标确立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直接的方法和间接的方法。
第一种是直接的方法,主要是指班队工作者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班级奋斗目标。如班队工作者可以在学期初向学生提出在期中考试中消灭不及格现象的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让大家献计献策并予以实施,如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组织学习小组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形成对集体的归属感和内聚力,并产生维护集体利益、努力实现集体目标的责任感。
第二种为间接过渡的方法,主要是先开展一些学生乐于参加的、短期见效的集体活动,如准备联欢会,参加班级的文体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看到集体的力量,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从而增强集体的内聚力,形成集体意识。当集体意识产生后,再将这种动机迁移到搞好学习或创建良好班集体上去。
其次,根据班队奋斗目标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师生共商法和班队工作者定夺法。
师生共商法是指班队奋斗目标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和班队工作者共同协商产生。这种方式适用于发展情况良好的先进班集体。师生共同商讨能够使提出的班队奋斗目标切合实际,提高学生心理认同,同时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参与管理班级事务的能力,增进师生感情,提高实现班队奋斗目标的热情与积极性。
班队工作者定夺法是由班队工作者按照国家和学校要求,结合学生及班级实际情况,制定的班队奋斗目标。这种方法适用于新建班级以及发展较为落后的班级。班队工作者采取“强硬”手段在短时期内能够产生显著的管理效果,但是,从班集体长远发展而言,这种方法会使学生丧失班级参与感,不利于学生集体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培养。
(二)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应遵循的要求
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建立必须首先确定一个共同的班级奋斗目标。它是集体的灵魂,班级奋斗目标既是全体学生活动的出发点,又是全体学生活动的归宿。班级奋斗目标一旦确定并被学生所接受,会在全体学生中形成合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助推班级奋斗目标的实现。在确立班级奋斗目标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班级奋斗目标应具体、明确
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班队工作者制定出的班级奋斗目标应具体、明确。班级奋斗目标是班集体教育活动的风向标,具体、明确的目标有助于发挥目标的导向性原则,能将班队活动引往正确的方向,取得良好的教育与管理效果。一般说来,学生年级越低,目标应越明确、具体,并带有形象化特征,以便于学生理解、接受。为了确保班级奋斗目标的具体、明确,班队工作者制定的班队奋斗目标应包含以下几点内容:第一,计划做什么事,要达到什么标准;第二,要规定完成的时间;第三,要有步骤,分清主次,按部就班地进行;第四,要明确责任,落实到小组和个人;第五,要制定完成的指标,定期总结评比。
2.班级奋斗目标应实事求是,符合实际
班级奋斗目标的制定应实事求是,首先需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例如,当前我国教育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那么班级奋斗目标就应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确立严格标准。其次,班级奋斗目标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情况,例如,为培养一年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班队工作者向小学生提出了争做“大雁组”“蜜蜂组”等集体目标。由于这样的目标具体形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而易于激起小学生的热情和实现这一目标的意志行动。同时,学生作为班集体的重要成员,班级奋斗目标的制定还需多听取全班学生的意见,力求目标能够体现同学们的心愿和期望,使集体目标与学生个人目标相结合,激发学生向往和追求班级奋斗目标的热情和积极性。再次,班队奋斗目标的制定需要符合班级实际情况。班级奋斗目标的制定还要考虑到本班级的特点,这样才能切合实际,制定出具有班级特色的奋斗目标。
3.班级奋斗目标应富有激励性
班级奋斗目标的激励性是指目标的制定能激发全班学生的责任心、荣誉感,使大家乐于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奋斗。要做到这点,关键是充分发动学生,达到全员参与,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地参与制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班队工作者应当在了解班级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把握好班级奋斗目标的“度”。制定出的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目标太高,难以实现,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标太低,太过容易实现,会失去目标本身的激励性。因此,班队工作者在制定班级奋斗目标时应了解学生所处的最近发展区,可以向全班学生征求意见,引导学生把个人目标与集体共同目标相结合,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存在一定的距离,但可以经过努力达到,这样的目标才是有价值的。
4.班级奋斗目标应循序渐进
班级奋斗目标循序渐进是指班队工作者应根据情况,制定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同时不同的目标之间应前后衔接,循序渐进,体现班级奋斗目标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递进过程。远期目标是班队在较长时期内的奋斗方向,是班集体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它能给学生指出奋斗的方向,具有更大的价值,但是它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难的过程,对学生行为的激励作用往往不够强。中期目标是一个阶段教育活动的奋斗方向。近期目标是每次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能够使学生及早体验到获得胜利的喜悦。这三种目标在一个时期内是相互独立的,但从总体来看,又是一个相互衔接的、完整的教育要求体系。实现目标要紧紧围绕远期目标,逐个分层次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地去实现。近期目标实现后,中期目标成为近期目标,远期目标成为中期目标,由此提出新的目标,促进班集体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