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内容

二、家校合作的内容

从学理上来讲,要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由全面教育出发,家庭与学校需要在教会孩子做人、培养孩子的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审美能力)、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然而,对于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小学生来说,家庭与学校在生命教育领域展开合作则是当务之急。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花费大量的篇幅介绍家庭与学校如何围绕生命教育展开合作。

(一)小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必要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开始对残酷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进行反思,同时,环境污染、自然灾害、能源紧缺、粮食危机等诸多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也受到更多关注。20世纪20年代开始或者更早,美国社会的自杀、他杀现象尤其是青少年的自杀现象日益严重,且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吸毒、堕胎、性危机、安乐死等医学伦理问题日益突出;青少年和艾滋病、癌症等重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问题越发普遍,更不用说青少年对人生的困顿与迷茫了。[21]针对上述问题,美国知名作家詹姆斯·唐纳德·华特士(James Donald Walters)于1968年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并在加州北部内华达山脚下创建“阿南达智慧生活学校”(Ananda Living Wisdom School),倡导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22]1986年,华特士出版了《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一书,该书认为教育是融合书本学习和人生体验于一体的过程,这大大拓展了学校教育的内涵。截止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学中已经基本普及了以人格教育、迎接生命挑战的教育以及情绪教育为主题的生命教育。

除了美国外,日本教育界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热爱生命,选择坚强”为理念的“余裕教育”,试图将学生从应试教育中彻底解放出来,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恢复孩子天真烂漫的本性,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澳大利亚针对青少年吸毒的社会问题,于1979年在悉尼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协助学校进行反毒品教育。新西兰于1988年成立了非营利性机构“生命教育(计划)”,致力于“教学生认识到世界、个人与其他人的奇妙之处,指引他们充分认识和发挥自己的潜能”。英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英联邦14个地方建立了沿袭澳大利亚生命教育中心的慈善性机构。德国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辅之以社会实践活动,在不同学科和不同形式的教学中开展以“死亡的准备教育”和“善良教育”为主题的生命教育。此外,瑞典、俄罗斯、印度、加拿大等国家也积极开展了内容丰富、主题多元、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

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命教育逐渐成为中国大陆教育界、哲学界和社会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宏观层面,200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在该《意见》颁布以后,生命教育逐渐成为落实加强与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和新的生长点。[23]2010年5月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总体战略”之“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明文指出:“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从国家层面明确了生命教育的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地位。在中观层面,辽宁、上海、湖南、江苏、重庆、湖北、黑龙江、陕西等省、市相继推出了生命教育的“指导纲要”或“工作方案”。在微观层面,诸多学校纷纷把生命教育列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此外,学术界持续举办了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生命教育学术会议,多地相继成立了类型多样的生命教育研究机构和实践基地,学者们相继编写了有关生命教育的著作和教材,大、中、小学也开始尝试开设生命教育类课程。[24]

生命教育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状况不容乐观。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每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根据权威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属于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40名学生的班级。近年来,在中小学生死亡时间中,自杀成为第一死因,约占死亡总人数的26.04%。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于2006年5月17日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表明,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曾经计划过自杀的占样本总数的6.5%。据近几年统计显示:低龄化犯罪日趋显著,中小学生犯罪正以两位数的比率逐年上升。[25]除了自杀外,校园暴力、虐杀动物在中小学中也并不鲜见(见案例9-4)。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并对学校、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

【案例9-4】

小学生自杀案例:

2009年5月4日上午8时,巫山巫峡小学六年级(2)班的4位小学生集体服毒自杀,幸好有关方面抢救及时,目前4名同学基本脱险。

2011年10月24日放学后,阜南二小六年级(6)班的女生小梦和周周,在莹莹和朱朱这两个同学、好朋友的注视下,在教室服下剧毒农药敌敌畏。喝之前,两人在黑板上写下遗言,周周写:“如果我死了,就怪数学老师,请警察叔叔将她抓走。”小梦写:“我好累,她们都不理解我,不想活了。”

“老师我做不到,跳楼时我好几次都缩回来了。”2013年10月30日,四川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五年级某班的10岁男孩军军(化名),在语文课本上留下这句遗言后,从30层高的楼上跳下。事发前,语文老师曾因军军不遵守会场纪律批评了他。

2014年4月19日,海南琼海市一个年仅9岁的女孩(自杀),经调查才发现是由于女孩的母亲带他哥哥外出看病,她希望随行遭到拒绝而上吊身亡。

2016年1月6日晚8点左右,浙江杭州一名小学生被发现吊在楼顶晾衣线上,被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昊昊父母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有同班同学作证,昊昊在1月5日下午学校课堂上,因无法完成听写任务而遭到教师体罚、扔书包、辱骂“滚回老家读书”等行为。

2018年1月23日,湖南郴州市永兴县银都实验学校四年级一学生在宿舍内自缢死亡。

……

小学他杀案例:

2013年11月25日,重庆市长寿区,一名10岁女孩在电梯摔打1岁男婴原原并把他抛下25楼。据女孩同学介绍,这个女孩事发前两三天就曾经说过想要把一个婴儿放在包里,从楼上摔下去。

2017年12月1日下午6时许,柳州市柳城县沙埔镇沙浦中心小学6年级学生秦某某与韦某某因误会发生冲突,秦某某手持尖刀刺中魏某某颈部。秦某某认为自己杀了人,遂从校园办公楼四楼跳下,不幸当场身亡。

2018年12月2日,湖南沅江一位年仅12岁的小学生吴某康因不满母亲管教太严,心生怨恨而持刀将母亲杀死在自家卧室内,母亲身上多处刀伤,一共被砍了二十几刀!

(二)生命教育的原则

1.认知与体验相结合

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既要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向学生传授有关安全、健康、自我保护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也需要引导他们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体验中获得良好的生命体验。

2.预防与干预相结合

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要以预防性教育为主,同时又必须对已经发生的危机问题进行科学的干预。合理、有效的预防是干预的重要条件,两者之间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3.自助、互助与援助相结合

自助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救、自律与自我教育;互助重在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等各种帮助;援助强调教师、家长和社会机构等的积极引导和主动帮助,包括引导学生增强求援意识和应对技能。通过自助、互助和援助的有机结合,形成互动互补效应,为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搭建开放式的发展平台,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氛围。

4.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

生命教育既要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又要积极开发、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在学校课程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落实生命教育的同时,还要通过家长学校、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积极引导家庭和社会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与人和睦相处的技能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

(三)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生命教育要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递进和全面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对于小学生而言,生命教育的重点是帮助和引导他们对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了解,使他们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日前,上海市结合本地中小学实际情况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上海是施行生命教育较早的地区,并且该地区生命教育的开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接下来我们将主要根据《纲要》内容并结合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小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1~2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为:

①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喜爱充满生机的世界;初步了解自己的身体,有性别意识。

②喜欢自己,乐于与同学交往;懂得关心家人、尊敬老人。

③亲近大自然,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④初步掌握交通安全、防溺水的基本技能;了解家庭用气用电安全、饮食安全等自我保护知识。

3~6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为:

①了解身体的生长情形,具有和欣赏积极乐观的心态。进一步理解性别认同。

②了解友谊的意义;懂得同情、关心,力所能及地帮助弱者;学习与他人合作。

③初步认识和体验人的生命是可贵的,能珍惜生命;学会劳逸结合。远离烟酒和毒品。

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树立时间观念;合理使用网络。

⑤学习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学会识别可疑的陌生人,初步掌握突发灾害时的自救能力。

(四)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

小学生命教育要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充分运用学科教学,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要突出重点,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要坚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要重视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人际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小学阶段,学校要在自然、体育与健身、品德与社会等显性学科的教学中深度挖掘生命教育的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

小学低年级(1~2年级)

《自然》:初步了解人体的组成、感觉器官及其功能,以及人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公共卫生习惯。通过了解动植物,直观地了解生命现象。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模拟、游戏等活动,探究人体及其他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要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体验上下功夫。

《品德与社会》:初步了解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生活,懂得个人成长与家庭、学校的关系,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初步了解公共生活的规则。教学时要更多地关注儿童生活本身,要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汲取生命教育的鲜活素材,并通过游戏、录像、讲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教学。

《体育与健身》:从基本的身体活动入手,学习户外健身、游泳等的卫生与安全知识,了解简单的生存技能与方法,掌握浅易的自我保护知识和技能。培养抗错能力,学会游戏。教学时要采用讲解、示范、游戏、比赛和活动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学习要点和技能方法。

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

《自然》:了解人体主要器官及其功能,人的生命周期和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合理饮食、适量的运动和休息对身体成长发育的重要性,以及吸烟、酗酒等对身体的主要危害。了解一些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了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树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真切的情境或场景,通过观察、调查、参观、模拟、游戏、讨论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人的生命活动及其他生命现象的了解和体验。

《品德与社会》:了解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的一些基本常识与道德规范。初步了解社会机构、公共设施及其功能。初步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知道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法律常识,初步了解不同社会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教学时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注重使其通过生活实践学习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体育与健身》:以发展基本活动能力为线索,学习少儿健身的安全常识和部分生存技能与方法。尝试合作与互助,明白健身、保健和安全等所必备的常识。教学时要采用讲解、示范、设境、比较、提问、体验、游戏和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所涉内容的学习要点和技能方法。

除了在上述显性学科中开展生命教育,学校也可以在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同时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例如,语文课要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陶冶学生心灵;地理课要帮助学生了解人类与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会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音乐与美术课要利用艺术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使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和对生活的创造热情,等等。

2.在专题教育中开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教育活动。要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力求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形成校本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小学阶段的专题教育,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家庭的启蒙教育,探究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意义以及自我保护等内容。

3.利用课外活动开展生命教育

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1)在班队活动中普及生命教育

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创造条件,增强团队组织的凝聚力,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使学生真正懂得集体组织对个人健康成长的作用。小学阶段的班队活动,要结合生命教育,运用游戏和情景体验进行自我保护、网络安全、性别意识等教育。

(2)利用节假日开展生命教育

学校可以利用世界环境日、禁毒日、预防艾滋病日和清明节重阳节等节日,从小学生的终身幸福和健康发展出发,关注各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需求,解决学生的各种困惑,整体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

(3)在社团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

学生社团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体验生命的重要载体。学校要重点发展绿色环保社团、生物科技社团、心理互助社团、体育健身社团等,指导学生广泛开展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进而欣赏和热爱生活。在小学阶段,学校要大力发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逐步培养小学生参与、组织社团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生命的探究兴趣,丰富学生对自然、生命的认识。

(4)在实践活动中推进生命教育

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和体验。在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绿地和农村劳动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与人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

与此同时,要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家庭生活指导,通过亲子关系沟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家庭情趣,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另外,学校也要充分利用社区生命教育资源,发挥社区学院、社区老年大学的作用,提供环保、居家生活设计、人文艺术欣赏、传统艺术欣赏制作和婚姻伦理等教育服务活动。宣传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家长开展亲子考察等实践活动。在小学阶段,实践活动要侧重体验对父母、长辈以及对邻里的关爱,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养成有规律的起居和运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