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二、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吴玉莲在《论班级管理与非正式群体》中依据形成原因,将非正式群体分为对抗群体、舆论群体、娱乐群体、老乡群体。[8]而更为普遍的分类则是按照群体的努力方向进行分类,分为积极、中间和消极三种类型。还有的学者提出了“破坏型”。相比于破坏型,消极型和落后型群体的目标与班级目标不一致,但行为尚未越轨,也没有破坏活动。而破坏型群体具有较强的对抗意识、缺乏正确的道德观、不关心甚至抵制班级正式群体的活动、行为具有破坏性、集体结伴组队活动等特点。江宏从群体中成员的特点以及群体形成的方式入手,将其分为爱好型、情感型、反抗型。[9]吴康宁从“单向受体”角度分析了班级非正式组织中的四大类群体“即受欢迎者、受忽视者、受孤立者、受遗忘者”[10]。将人际关系作为分类的基础,在众多研究中可以说是别具一格。

除此以外,还有学习成绩分化形成学习阶层群体,类似遭遇形成的同病相怜型群体,具有利害关系的利益性群体,对正式群体不满形成的“另立山头”型群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