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策略
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非正式群体也具有双重作用。非正式群体满足了小学生的相互依存、成长和人际交往的需要,促进了同伴之间的情感支持,增强了群体归属感。但是,非正式群体也会影响学生成长过程中个性和价值观的形成。班主任如果能对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加以正确引导,可以使之成为集体正向发展的动力,增强班级凝聚力。因此,班队工作者在管理班级非正式群体时,要选择合适的教育策略努力使其与正式群体相融合,促进集体目标的实现。
(一)正确评价,沟通理解
班队工作者要认识到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相互促进、互相补充的。对于非正式群体既不能采取高压政策,否认、限制其形成和发展,又不能放任自流,任其盲目发展,与正式群体分庭抗礼,阻碍班集体的正常活动和目标的实现。要正确地引导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使其融入班级正式群体。班队工作者要深入学生生活,随时掌握班级内学生小群体的数量、性质、特征及其演变情况。从小学生自身的需要出发去认识、理解、接纳它。对其积极的、有益的因素,加以吸收;对消极有害的因素,加以清除和转化。在对待不同的非正式群体时,要用爱心感化他们,拉近与他们的心理距离,要做到“四心”,即:信心、细心、关心、耐心。在对待非正式群体的错误行为时要做到:冷静、得当、及时、得法。
(二)目标整合,因势利导
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程度。班队工作者要一分为二地全面分析、客观评价他们,以表扬激励为主,发扬其积极因素,引导他们积极健康地发展,最终为班集体服务。当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动机与班集体目标一致时,小组成员的行为可以激励其他同学的士气。比如学习氛围浓厚的非正式群体能带动群体外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对喜欢画画的小群体让他们为班级办黑板报,鼓励他们利用群体的优势为班级做贡献,在班级中大力表扬他们,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有些非正式群体忽视对班级活动的关注和参与,游离于集体生活之外,影响班级团结。一旦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动机与班集体目标不一致,其行为趋同性的特点可能使成员集体走偏,做出有损班级利益的事情。班队工作者也不能全盘否定他们,而应该充分理解包容他们,看到非正式群体行为背后深层合理的需要,把握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因素,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因势利导,把他们引向班级大目标的方向上来,融合到正式群体中;预防和提前处理、削弱群体的消极因素,帮助群体形成正确导向,减少和避免其对班级产生负面的影响。切不可盲目予以批评、惩罚,过于武断强硬的态度和行为可能会造成学生的逆反甚至对抗心理。
【案例5-7】
学生张某、胡某、王某,他们共同的兴趣爱好是网络游戏,其中张某学习成绩最好,组织能力也最强,胡某语言文字能力最强,王某人缘最好。同样聚集在他们身旁的还有李某、马某大约十人。他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外出上网,在周记或作文中有时还会忍不住表现出来,而且语言风格也受到网络影响。这种活动逐渐规律化,逐渐上升为班级突出的典型现象,学生、老师和家长都希望班级能远离网络,对此,我做过很多努力,个别谈话,集中谈话,联合家长共同干预,但效果都不理想,有时很迷惘,甚至很想放弃他们,但内心深处知道这绝不可以。如何教育他们?如何将这股力量变成有利于他们自身和班级发展的力量?
就在这样的思想斗争中我得到了一个契机,学校这个时候正在开展各类研究型活动,学生经常私下谈论这些活动,纠正这些问题开始具备思想条件和思考灵感。后来我找来这些同学,提出想集中他们的力量开展中学生网络语言使用情况和发展趋势的调查,这个活动很快得到他们的认可和参与。具体分工:张某负责搜集小学生常用网络语言并且制成初步调查问卷,而且负责在全校各班调查,胡某、王某负责分析网络语言的成因和影响,李某、马某则负责统计,胡某负责撰写最终的调查报告,王某负责在班级主题班会中宣读他们的专题研究。并且规定每周集中研究一次,张某负责根据集中研究的结论对报告进行充实。报告做完之后,他们很感慨,原来自己的语言明显受到网络影响,如果按照以前的行为习惯发展将印证报告里的那些结论,他们深受触动,自觉地远离网络,班级风气焕然一新。
(三)关注核心,发挥作用
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对群体成员有很大的影响力,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得到其他成员的响应。因此,有效引导核心人物会产生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班队工作者首先应多与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关心他们,和他们建立信任、理解的和谐关系。其次,班队工作者要善于观察、发现核心人物的闪光点,扬长避短,根据他们的特长分配他们承担适合的班级工作,提供机会让他们为班级服务,在班中对他们的付出给予肯定与表扬,增强他们在班级的影响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核心人物”的引领作用,通过“核心人物”监督、管理其他成员,共同进步,营造整个班级的良好氛围。
(四)组织活动,增强凝聚力
班级集体活动是最容易促进班级成员产生凝聚力的。除了学校的大型活动以外,班队工作者也可以多组织班与班、组与组之间的竞赛活动,如拔河比赛、足球比赛、才艺比拼等,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参加,给学生提供一起合作,共同达成目标的机会。透过活动搭建平台,促进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小群体的接触、交流,使他们走出自己的小圈子,给予他们更多展示自己优势的机会,也更深地了解其他同学。在活动中,学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课后思考题
1.班集体有哪些特征?
2.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3.班主任应该如何选拔班干部?
4.班主任培养班干部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
5.班主任如何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6.非正式群体有哪些特点?
7.班主任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策略是什么?
实践探索
某校有这样一个班,班内绝大部分学生课外活动非常活跃,但一进入课堂便呈现出散漫的状态。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追打吵闹,作业不按时完成,任课教师都很头疼,班级卫生工作也马马虎虎,如果你是新来的班主任,请拟订一个工作计划改变班级面貌。
案例探究
案例1:
在外企上班的硕士小张,提及当班干部时略带苦涩——“我学生时代就没当过班干部。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是:没当过班干部,对一个孩子未来的发展是有障碍的。不管是当小组长还是当班长,重要的是应该有这样一种经历和体验。哪怕是失败的体验,毕竟也是一种体验,对他(她)的今后是一种无以替代也是无以弥补的经验。”
这个案例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思考?你认为应该如何选拔班干部?
案例2:
一进教室,我就发现气氛不对,同学们都低着头,谁也不吭声。我问:“奖状呢?”好半天,班长才站起来,低声说:“撕了。”我很吃惊:“为什么?”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得了倒数第二,丢人!”我明白了:这次学校举行广播操比赛,我班得了倒数第二名,为了鼓励,学校发了优秀奖。看来,同学们对待荣誉的认识还有问题,该好好引导。我想了想问:“比赛前你们认真训练了吗?”“认真训练了。”“比赛中你们发挥正常吗?”“正常。”“这就对了,我们赛前认真训练,赛中表现出色,一张奖状受之无愧吧?”见大家点头同意,我话锋一转,趁机引导:“那我们为什么只得了优秀奖呢?”看我没有责怪的意思,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发言:
“第二节动作没有别的班齐。”
“转弯处没有走成直角。”
“指挥员声音不洪亮。”
“我们班的队形变换没有人家的好。”
等同学们说得差不多了,我做了总结:“这次比赛,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责任应该由老师来负,比如训练时组织得不够严密,队形变换没有重视创新等。”
“奖状,包含着我们的成绩,也显现出我们的不足,何过之有?失利之后,我们首要的是寻找差距,认识不足,探寻转败为胜的途径,而不是拿一张奖状出气!”
听到这里,撕奖状的同学惭愧地低下了头。我趁热打铁,问同学们:“那这张奖状应不应该要?”
“应该!”
“撕破了怎么办?”
“把它粘起来!”
请你联系班级组织建设相关知识对此案例进行评析。
【注释】
[1]张鲁川.班主任在班干部培养上要体现专业敏锐性[J].江苏教育,2019(11):73.
[2]马肃霜.走活班级管理六步棋[J].班主任,2005(05).
[3]周洪利,刘永习.十种动物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启示[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07(07).
[4]陈伶俐.“双班委”诞生记[J].班主任之友,2011(02):19.
[5]唐应展,何燕萍.班集体管理点滴谈[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07):91.
[6]冯俊红.善于引导,转化舆论[J].课程教育研究,2017(28):194.
[7]李迪.借隐喻引导班级舆论[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8(05):18.
[8]吴玉莲.论班级管理与非正式群体[J].理论观察,2002(04):105-107.
[9]江宏.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01(02):15-18.
[10]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8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