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队日常管理的基本模式

三、小学班队日常管理的基本模式

第一问:为什么班主任眼里只有制度、规范、章程、条例、准则、细则,而缺少关爱?

第二问:为什么班主任给予我们的总是“北国之冬”,而不是“江南之春”?

第三问:为什么班主任只强调我们统一、整齐、规范,而不张扬我们的个性?

第四问:为什么班主任更多的是管、训、吆喝,而不是导、疏,用心管理,用情管理?

第五问:为什么班主任喜欢把我们划分为三六九等,而不对我们一视同仁?

——摘自学生的开放式问话[1]

(一)刚性管理

刚性管理是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管理对象进行的管理。刚性管理的基础是组织权威,它所依靠的主要是组织制度和职责权力,管理者的作用主要在于命令、监督与控制。刚性管理以规章制度为本,是一种机械的、非人性化的管理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刚性管理过分强调制度执行,忽视人文教育和情感引导,不能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可谓积弊甚多,已然不能完全适应21世纪的教育管理需要。

刚性管理的主要模式有:权威管理模式、目标管理模式、制度管理模式、量化管理模式等。

(二)柔性管理

1.柔性管理的含义

班队“柔性管理”模式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柔性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依据班队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性化管理。其最大特点在于不是依靠外力,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依靠人性解放、权利平等、民主管理,通过尊重人、肯定人、激励人、鞭策人,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激情和潜能,迸发其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对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从而把组织意志转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由此可见,柔性管理主要调动的是人的无意识心理和情感因素的作用,注重采用暗示、熏陶、激励、宽容、示范、潜移默化等方式来开展工作。班主任的作用主要在于启发、引导和支持。柔性管理的主要模式有:自主管理模式、民主管理模式等。

班队工作者应当从文化建设的视角审视一下案头的规章制度,不妨做到四个“一点”:“柔”一点,少一些掷地有声,多一些春风化雨;“文”一点,少一些生冷僵硬,多一些生命关怀;“粗”一点,少一些面面俱到,多一些个性张扬;“活”一点,少一些生搬硬套,多一些宽容理解。

2.柔性管理的特征

(1)人本性

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是“以人为本”,它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和人格,这是柔性管理的核心特征。

(2)情感性

班队工作者在实施班队管理的过程中,要尊重、理解、信任、宽容学生,与学生一起学习成长,分享快乐,承担责任,建立亦师、亦友、亦亲的关系。柔性管理以班集体为依托,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引领,以期师生在心理上形成相互认同,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找到情感归属。当然,情感原则也强调适度,否则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

(3)民主性

班队管理应该体现学生集体意愿,而非班队工作者的个人意志。班队工作者的角色应该从管理“最高统帅”的主角地位退居到管理“辅政谋士”的幕后配角地位。只有充分发扬民主,真正把班队还给学生,班队管理才能不脱离班队实际,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班队管理的积极性,得到学生的支持和拥护。

(4)权变性

柔性管理因人因事因地而异,忌千篇一律、程序化和公式化。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小学生,个性差异很大,这就要求班队工作者做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学生,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根据变化着的班级软环境,对管理措施、手段等做出相应的调整。

(5)创新性

柔性管理追求以新奇制胜,以巧妙攻心,关注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细枝末节,创造性地挖掘看似与管理制度、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无关的事情,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小题大做”,对小学生心理、思想、行为施加积极的影响。

【案例4-2】

马厉害还是知了厉害[2]

我担任“小水滴”班的班主任已一个月,孩子们一直喜欢说小话。我一再强调和训练,虽有所改善,但仍不能彻底根除。这是一直困扰我的难题。怎么办呢?

某天我翻阅报刊,猛然看到这么一段文字:人们为什么不喜欢知了?我顿时灵感迸发,眼前似有一道白光闪过。

第二天,铃声响了,我站在教室门口,教室里窸窸宰窣的,我一声不吭,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大大的“知了”“马”几个字。我问孩子们:“知了、马这两种动物,你喜欢哪一种?”

短暂的安静之后,小手林立,不出所料,百分之百的孩子都选择了马。

“英雄所见略同嘛!大家来说说看,为什么?”我边笑边说。

同学说,马奔跑起来很快。有同学说,知了叫起来很烦人。

我一字一顿告诉孩子们:“马是用脚说话的,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以此赢得了人们的喜欢。知了是用嘴说话的,让人觉得烦躁。你选择做马还是知了呢?”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马上挺胸,坐端正,教室里静得连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

以后,但凡上课时窸窣的声音响起,我只需说一声“又有人选择做知了了吗?”教室里立马就安静了。

原本爱说话的几个孩子告诉我,从没想过在不该说话的地方说话,会如知了一般讨人烦呢。

3.班队管理中柔性管理的运用

柔性管理是对传统班队管理的一种革命,给班队工作者提供了实践和反思的广阔空间,为班队管理带来生机,柔性管理成为班队工作者提高管理效能的增长点。在班队管理中应该如何运用柔性管理呢?

(1)尊重和依靠学生。柔性管理把人看作管理的起点和终点。被尊重和依靠是人们普遍的心理需求,班队工作者要发扬民主,平等待人,充分发挥小学生在班队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2)关注和服务学生。“关注”一是融入,二是发现,三是期待,四是关怀。在一定意义上讲,“关注”就是“服务”,“服务”就是“关注”的物化和践行。

(3)激励与引领学生。人需要激励,作为小学生更需要来自班队工作者的激励和支持。

(4)创设人文环境。营造宽松和谐、协作进取的人文环境是激励小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有效措施。

(三)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关系

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这两种管理模式尽管在外部特征上有所区别,但二者在实现管理目标的本质上是一致的。刚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缺少规章制度约束的班级必然是无序的、混乱的,柔性管理也必然丧失其立足点;柔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润滑剂”,柔性管理强调情感、无意识、个性化、愉悦等软性因素,是对刚性管理的完善补充、升华,缺乏一定的柔性管理,刚性管理亦难以深入。

在实际管理中,如果班队工作者过于注重刚性管理,过分强调制度、规范、条例、准则等,而忽视柔性管理,势必导致管理方法的机械被动和简单呆板。班队管理如果只钟情于刚性管理,把小学生视为木头、机器,忽略了人的情感等方面的需求,就会违背人的天性,使之缺乏生机,就算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那也必定是压制了学生的个性,没有弘扬主体精神。还容易造成沉闷、压抑的心理氛围,压制个性、缺少活力等内在矛盾的积累,显然也不利于班级管理。

但是,柔性管理也绝对不是万能的,更不是对刚性管理的排斥和否定。相反,恰当的刚性管理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柔性管理的情感因素若得不到刚性管理的控制,有可能成为“脱缰之野马”。我们倡导班队柔性管理是为了避免走入刚性管理理念的垄断误区。班队管理要刚柔并济,双管齐下,相得益彰,才能实现高效管理,更好地保证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而这也恰恰是新时期班队工作者需要研究和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