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的奖励制度[9]
班级需要建立一套奖励制度去强化学生合乎班级常规的行为,以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启发学生的自律自治精神,把外在的奖励诱导转化为内在的自我实现的动力。
(一)奖励的含义及分类
1.奖励的含义
奖励指向那些被认为是正确的、积极的、带来正价值的行为,是为了确保行为重复出现而进行的强化。
2.奖励的分类
(1)依据奖励的性质可分为两类: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2)依据奖励指向的内容,主要分为三类:道德方面的奖励、智力方面的奖励、特长方面的奖励。
(3)依据奖励的方法可分为三种:赞许、表扬和奖赏。
(二)奖励的功能
奖励的意义在于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自己管理自己、评价自己、校正自己、酬赏自己。奖励具有多样化的意义,奖励制度的实施应和班级常规一并实行。
1.强化功能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行为是由强化所塑造的。奖励能带给学生精神满足,增强其保持优良思想和行为的信心,把良好的行为固化为习惯。
2.引导功能
观察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替代经验也具有强化意义。在观察到他人行为受到奖励而自己又向往这种奖励时,他们就会采取与他人同样的行为。
3.激励功能
每个人都有内隐的自我激励的潜质,都希望充分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完善自我。教师通过奖励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和进取心,激励他们形成不断发展自己、超越自己、追求更高目标的强烈愿望。
(三)奖励的注意事项
奖励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固然能提高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奖励并不都是有效的,很少有人能注意到其负面作用。班队管理者需要对奖励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思考,实施奖励须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教育小学生认清奖励的宗旨。奖励是实现教育目标和班级管理目标的手段,不是目的,要引导小学生注重奖励的象征意义,而不能只注重奖励的象征形式。不要使奖励成为激发小学生良好表现的唯一动机。
第二,奖励的指向不仅是成功的结果,而且要指向追求成功的过程。
第三,制定科学的奖励标准。定班级奖励标准,要注意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奖励不能高不可攀,二是奖励标准要因人而异。要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奖励标准,否则就难以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使奖励失去其原有的威力。
第四,奖励要灵活运用,形式多样。小学生好奇心强,如果班队工作者经常用一成不变的奖励方法和内容,学生就会厌倦。因此,应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以及任务难度的增加、小学生的发展改进奖励的方法,制定有趣的奖励形式。强化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宜性才能发挥强化和奖励的作用。用体态语言等非语言交流形式配合言语表扬,也是比较适合中低年级小学生特点的奖励形式。
第五,慎用物质奖励,要重视精神上的鼓励。
第六,运用奖励要恰当适度。奖励的适度性主要表现在频率和程度两个方面,不能过频地、无原则地滥用奖励;奖励的级别要和学生的成就相当,小学生所获得的奖励要和他们的付出相对等,过高或过低的奖励都会降低奖励的功效。
第七,奖励要具体而简明,说明奖励的具体原因。